吏部的考核册送到大同,大同卫指挥佥事孙彪因 "收受马商谢礼一匹" 被记大过。按《官员考核新制》,这将影响他的升迁。孙彪的儿子跑到生祠哭闹,说父亲只是 "收了匹老马",却被周桐拦下:"新制不是儿戏,一匹马事小,坏了规矩事大。"
谢渊得知后,只让人送去一本《风宪要略》,在 "防微杜渐" 篇批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孙彪收到后,第二天就将马送还,并在《自省录》上写下 "终身不敢忘"—— 这正是谢渊想要的效果,让敬畏之心长驻官员心头。
林锐在军议上说:"比瓦剌更可怕的,是旧习复发。" 他指着地图上的宣府,"这里曾是三虎的地盘,现在虽换了新官,但若监督不力,难免重蹈覆辙。" 他的手指重重敲在 "风宪台" 的位置,"这才是我们最该守住的地方。"
重阳节的马市格外热闹,边民们自发组织了 "盐马祭",将新收的粮食和新制的盐引摆在铁犀神像前。周明老人作为代表,捧着新盐引宣读祭文:"盐者,民之命脉;马者,国之干城;法者,二者之衡。今法明盐足,马壮城坚,愿此景长存,子孙不忘。"
片尾
谢渊站在长城上,远远望着马市的火光。林缚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大人不去看看?" 谢渊摇摇头:"该去的是他们自己。" 他指着火光中的人影,"民心聚起来的城,比长城坚固百倍。"
远处的草原上传来狼嗥,却被马市的欢笑声盖过。谢渊的指尖捏着新制盐引,上面的 "獬豸" 纹在月光下仿佛活了过来。他知道,铁犀镇边只是表象,真正的边疆,筑在每个遵守法度的人心里,这才是开中定策最坚实的闭环。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赞曰:" 渊之治边,不以铁骑耀武,而以法度安众;不以生祠显名,而以民心立碑。"大同马市的铁犀神像,终未挡住岁月侵蚀,但其象征的" 法纪 " 二字,却刻进了九边军民的心里。
夫边镇之固,不在城高池深,而在吏清法明;民族之和,不在兵戈相向,而在互市公平。德佑十八年的马市重生,实乃 "开中定策" 的最好注脚 —— 盐引清则商民信,商民信则边镇宁,边镇宁则天下安。
后世的《大吴会典》收录了大同马市的新制,在 "互市篇" 末特别注明:"此制虽为盐马设,实为治国范。" 当铁犀神像的犀角在风雨中剥落时,马市的交易仍在继续,因为支撑它的,早已不是冰冷的铁器,而是滚烫的民心。这或许就是谢渊站在长城上时,心中最踏实的答案。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