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清沐此时却丝毫不受外界的干扰,认真的听着学习会上的讲解,如海绵般,尽力的吸收她不掌握的知识。
“你来说。”汪庸钦笑着鼓励,请卫清沐诉说她的看法。
“我认为西医是科学的,中医里面,不管是一些被人难以接受的药材,还是之前汪院长所说的阴阳调和,在我看来,都偏向了玄学的成分。我不否认中医的底蕴和传承,只是我一直想不明白,如金汁这类用以药用,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好问题。”汪庸钦摆摆手让卫清沐坐下,他接着说道:“在回答小卫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请问下大家,在1789年,或者更早,1661年之前,原子是存在的吗?”
有人举手,汪庸钦院长示意对方讲话。
“肯定是存在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能因为它是什么时候被发现而在那之前否定它的存在。”
“很好。”汪庸钦示意那人坐下,“那么问题来了,在发现原子的实际存在之前,它也只是一种猜想中的概念,有人有异议吗?”
没人说话。
汪庸钦又道,“在1683年以前,细菌,也是未被发现的,直到1683年,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这才观察到细菌的存在。而在这之前,这一存在也是概念性的猜想。”
汪庸钦走到大屏幕前,手指在屏幕上画起了线稿。
“我们假定一个物质,就水吧。”汪庸钦说着,在屏幕上画了一个圈,标注水。
“大家都知道水是如何构成的吧?”
有人回答水分子,还有人回答氢原子和氧原子。
汪庸钦在水的下方画了个圈,标注水分子,又在水分子的下方画了两条线,标上氢和氧。
“很好,还有吗?”汪庸钦一边说,一边还在分子的一旁标上了1811,又在氢和氧同排标上了1789。
“质子,中子,电子。”有人喊道。
“很好,再往下还有夸克,还有很多,咱们就不一一举例了。”说着,汪庸钦在原子旁边加上了电子,原子下方分出了质子和中子。
汪庸钦敲了敲屏幕黑板,“这就是西医所代表的科学,有异议吗?”
无人应答。
“很好。”汪庸钦在水那个圈的上面,往上画了一道线,圈出一个圈后,转身问众人,“那么你们说说,这里应该填什么?”
有人说化合物或混合物,也有人说不同形态的水。而类似刘明举等院士,则是闭口不言,等待着汪庸钦下一步的讲授。
汪庸钦在那个圈里面写上了存在二字,再往上又画了一条线……
“所以小徒弟啊,你得转换你的思想啊,要不然你很难理解道家玄学的。”张之奇晃了晃手指,“所以你之前能够用出玄术水泽节,只是巧合,侥幸而已嘛。”
简希不解,眨巴着淡蓝色的大眼睛看着张之奇。
张之奇双手比划着,“你看啊小徒弟,道爷我就给你好好讲讲。比如这是一团水,它变成了云,你怎么理解?”
简希:这不是物质的形态变化吗?不是分子间距变大,转换过程中吸热,分子克服引力并反抗大气压力的过程吗?
简希这么想,也就如此说了出来。
“孺子不可教。”张之奇先是训斥了一句,然后接着讲解……
汪庸钦:“存在再往上,便是不同形态的变化。古人的智慧将每个事物不同的变化过程进行了一个归纳,这便是中医所贴合的道,主张的向上求索。”
张之奇:“水被蒸发向上升变成了云,是因为有太阳的蒸腾。当它到达一定的高度以后,凝聚成的云越来越厚,就形成了雨,降了下来。”
汪庸钦:“古人认为,太阳温度高,水被转化成向上升的气体,夜晚温度低,气体便又转化成了水滴落。”
张之奇:“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向上的升腾的,我们看作阳,下降的封藏的,我们看做阴。”
汪庸钦:“阳主生长,阴主杀藏。”
张之奇:“以四季为例,阴阳之间各有生杀,春天阳气升发为阳生,万物复苏生长为阴长。”
汪庸钦:“秋日太阳收敛为阳杀,万物闭藏为阴藏。”
汪庸钦抬手,在黑板屏幕上又向上划出了四条分支线,并标下了春、夏、秋、冬。
张之奇在空中划出一道道金光,“春为木气少阳,夏为火气太阳,秋为金气少阴,冬为水气太阴。”
张之奇双手比划着将八根爻象融合在一起,仅保留了一阴一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阴阳交替,阴极必阳,阳极必阴。而阴阳,则出于混沌。玄术天地否,就是要你领悟在混沌中开天辟地,大能盘古浮黎元始天尊的故事听过吧?天清在上,地浊在下,天地之气不相交,闭塞不通,阻断,隔离。”
一阴一阳两爻在张之奇手中纠缠,化为了一圆太极图。
汪庸钦在黑板最上方的阴阳两个圆圈上,向上延伸出两条线并在一起,又延伸出三个圈,分别写下了混沌、虚无、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书末世,烂尾书毫无参考价值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穿书末世,烂尾书毫无参考价值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