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深处的草药香
市卫健委的公告栏前围了不少人,叶尘盯着“城乡医疗帮扶”的通知,指尖不自觉摩挲着口袋里外婆留下的苗医手册——手册最后几页记着偏远苗寨的草药分布,那是外婆年轻时行医的地方,也是他一直想去看看的地方。没等他细想,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你是不是想申请去苗寨?”
回头一看,苏瑶手里还拿着刚打印的帮扶申请表,眼里闪着期待的光。叶尘愣了愣,随即笑了:“你怎么知道?”“猜的。”苏瑶把申请表递给他一张,“我查过了,那座苗寨只有一位老苗医和一名护士,我去能帮着整理病历,还能学你的苗医手法,教给当地护士。”看着苏瑶认真的样子,叶尘接过申请表,两人一起在“帮扶人员”栏写下了名字。
出发前一周,叶尘和苏瑶忙得脚不沾地。叶尘从苗医展示馆挑选了常用的草药种子——艾草、薄荷、金银花,都是易种植、能治感冒发烧和风湿的品种,还装了满满一箱子草药炮制工具;苏瑶则打印了“常见病苗医调理流程”手册,把关节炎、咳嗽、小儿发烧的调理方法分了类,还特意用彩笔标注了注意事项。“寨子里可能缺打印机,多带几本纸质版,方便护士随时看。”苏瑶边装手册边说,叶尘点头应着,又往行李箱里塞了几包医用口罩和消毒棉片。
帮扶的日子到了。两人拎着沉甸甸的行李,先坐了三个小时的大巴,车到山脚下就没法再往前开了。负责接应的村医小杨早已等在路边,笑着接过行李:“剩下的路得靠走,大概要一个小时。”山路崎岖,两旁是茂密的树林,苏瑶走得有些吃力,叶尘放慢脚步,帮她拎着最重的工具箱:“累了就歇会儿。”苏瑶摇摇头,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吊脚楼:“你看,快到了。”
终于到了苗寨,卫生室就建在寨子中心,是一间两层的木楼。推开门,老苗医石爷爷正坐在火塘边晒草药,看到他们来,连忙起身迎上来,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握住叶尘的手:“可把你们盼来了!”石爷爷的声音有些沙哑,“寨子里的人得了风湿、感冒,都靠苗医的法子治,可我今年七十多了,眼睛花了,好多推拿手法都教不动小杨了。”小杨站在一旁,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跟着石爷爷学了半年,还是没掌握好力度。”
叶尘放下行李,立刻拿出草药种子:“石爷爷,我们带了些易种的草药种子,教村民种在院子里,平时用着方便。”苏瑶也掏出“常见病调理流程”手册,递给小杨:“这上面记了常用的调理方法,咱们先一起理理病人档案,把情况摸清。”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很快投入了帮扶工作。每天清晨,叶尘都会带着小杨去寨后的山坡上认草药,教她区分艾草和青蒿——“你看,艾草的叶子背面是灰白色的,摸起来有绒毛,青蒿叶子更绿,没有绒毛,治感冒得用青蒿煮水。”他还教小杨炮制草药:薄荷要阴干,不能暴晒,不然香味会散;金银花要趁花苞没开时摘,晒干后药效才足。小杨学得认真,每天都把笔记记在本子上,遇到不懂的就及时问。
苏瑶则忙着整理病人档案。以前的档案都是手写的,字迹潦草,还经常漏记症状。她把档案按“关节炎”“咳嗽”“小儿疾病”分类,用表格清晰地记录病人的年龄、症状、调理方法和回访情况。整理完档案,她又和小杨一起对照“调理流程”手册,模拟给病人看诊——“遇到咳嗽有痰的病人,除了用甘草煮水,还要教他们按揉‘天突穴’,位置在喉咙下面的凹陷处,力度要轻。”苏瑶边说边示范,小杨跟着学,很快就掌握了要领。
两人还一起教村民种草药。每天傍晚,寨子里的村民都会拿着小铲子聚到空地上,叶尘手把手教他们翻土、撒种:“艾草喜欢阳光,要种在院子南边;薄荷耐阴,种在墙角就行。”苏瑶则给村民发草药使用手册,用方言跟他们解释:“薄荷叶子摘下来泡水,夏天喝能解暑;艾草晒干后煮水,泡脚能治关节痛。”村民们听得认真,有的还特意回家腾出一块地,说要种给家里的老人用。
帮扶的第十天晚上,寨子里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叶医生、苏医生,不好了!阿林家的孩子发烧了!”门外是村民阿婆的声音。叶尘和苏瑶立刻起身,拿上草药箱就往外跑。赶到阿林家时,孩子小脸通红,体温已经升到了39℃,阿林夫妇急得直掉眼泪:“这山里晚上没车,去镇上医院要走两个小时山路,可怎么办啊?”
石爷爷也赶来了,皱着眉说:“孩子是受了风寒,用苗医的草药泡澡法试试。”叶尘立刻从草药箱里拿出薄荷和金银花,“薄荷清热,金银花解毒,煮水给孩子泡澡,能退烧。”苏瑶则找来体温计,每隔十分钟给孩子量一次体温,还轻轻给孩子擦额头降温。
草药水很快煮好了,叶尘和苏瑶帮着阿林给孩子泡澡。孩子刚开始有些抗拒,苏瑶蹲下来,轻声说:“咱们泡完澡,发烧就好了,就能跟小伙伴去山上玩了。”孩子听了,乖乖地坐进浴盆里。泡了二十分钟,孩子的额头渐渐不那么烫了,体温也降到了38℃。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圣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圣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