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他二人没辜负自己的期望,张书缘便点了点头,然后便下达了处理命令。
“卑职遵命。”
毕际壮二人齐齐一喝,然后便转身就去办差了。
“际壮且慢,我还有事交代。”
“大人,还有何事?”
“际壮,近来事务繁杂,再加之马上要到除夕了,这天津一域的事情恐怕要交给你来劳心了。”
“大人言过了,自际壮应您入仕的那天起,就做好了各种准备,您且放心,卑职定会处理好此间之事,至于父亲那边,还请您代我向他老人家问安。”
毕际壮不是傻子,一听这话就能知道,他张书缘要做什么了。
也是,随着日子抵近除夕,他张书缘肯定是要赶回去参加内阁议政的,毕竟这件事可是牵扯到了来年的朝廷预算。
“恩,我会代你向毕阁老问安的,去忙吧。”
拍了拍他的肩膀,张书缘便目送着他出去了。
送别了众人之后,张书缘就坐回到了原位,继续统算起了大明商业的商户数量与产出价值明细。
当然,这也还有惠民坊与进出口的收入总和。
经过三个昼夜与商司主事们共同筹算,最终得到以下数据。
大明整体商户数量与二年时相比,整个崇祯三年是下降了百分之三,有足足九千三百多家铺子坊市倒闭。(前面已做更改,整个大明的大小铺子只有三十一万家。)
而新增的铺子,则是因龙跃振兴计划只在江浙地区,增加了一千余所,大部资金是投入了捕捞业中。
至于三年时的总体产出价值,倒也没因南方的水灾下降太多,只下降了百分之四左右。
而惠民坊,则在崇祯三年这一年的时间里是急速膨胀,从原先的一千三百多所,增加到了两千七百所,总利润也来到了二百肆拾万两。
说实在的,这要不是他怕惠民坊会过多的挤压了民间商贾,张书缘是定然不会阻挡成国公他们追加投资的。
这还是那句话,惠民坊不承载不了整个大明的闲置劳动力,还是需要民间商贾来承载。
……
理清了这些之后,张书缘便带着蒋范化及一应商司主事,押着各地传来的文书就奔赴向了京城。
由于天津卫距离京师不是很远,所以只用了四天功夫,众人便回到了京城。
交代蒋范化将各地文书整理封存后,张书缘便带着总结陈词进宫面圣了。
“臣张书缘参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进到坤宁宫,瞧见暖阁里有旁人在场,张书缘旋即便跪地行臣子大礼了。
而这位外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浙党魁首周延儒。
“恩,爱卿回来了,快快请起。”
瞧见小哥回来了,朱由检便就一喜赶忙让他起身。
“周爱卿你之所言朕已有数,你暂且先退去吧,朕有要事咨询张爱卿。”
“臣遵旨。”
周延儒极为熟练的施礼躬身退庭,而在走到张书缘身边时还不忘给他使了个邀功的眼神。
而那眼神,让张书缘看的是一脸懵,完全搞不明白这老家伙是啥意思。
“陛下,这周大人是啥意思?”
周延儒走了,暖阁里就只剩下了王承恩和朱由检在场,所以张书缘便也恢复了大大咧咧的态度。
“呵呵,他啊是想拉拢你呢。喏,你看看这个。”
方才周延儒的眼神,朱由检是没看到,但这并不妨碍他能看到周延儒有扭头的动作。
“哦?”
纳闷的拿起龙案上的奏疏,张书缘便就看了起来,这不看还好,一看心里就直呼了句“周延儒要疯!”
只见这道奏疏,周延儒是详细列举了山东近来的一切事情,更是在里面详细阐述了对山东地方官及孔家的看法。
而他的看法是,近来的一切事情都很诡异,尤其是事关山东船运暂停一事。
若按他的分析来说,直接就可总结为一句话,山东有人在反对新政,而且那人的能量很大,大到足以影响地方布政司!
而能有如此能量的家族,在山东只有一个,那便是孔家!
所以,张书缘才会在看完后,道出一声“要疯”!
说实在的,尽管他知道浙党跟孔家走的没那么近,双方也只是处于见面寒暄的点头之交,但要让浙党来攻击孔家这是打死他都不敢相信的事。
因为,山东孔家乃是代表着天下学子的祖地,为天下文人的敬仰之所!
“这…陛下,这……”
看完之后,张书缘是被周延儒这一手给惊的是瞠目结舌,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其实,这也不怪周延儒能做出这事,为了能被选入内阁,甚至成为首辅,他周延儒比之温体仁还要肯下苦心与功夫。
“惊了吧。朕也被这一手吓的不轻,所以才将他召入宫中问话。”
“那…那他怎么说?”
“哼,还能怎么说,无非是暗言孔家在针对新政,你在天津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因他而起的。”
“那…那陛下的意思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