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士良(约781年—844年),字匡美,循州兴宁(今广东兴宁)人,是唐朝中后期极具影响力的宦官。他历经唐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六朝,曾拥立穆宗、文宗、武宗三位皇帝,官至骠骑大将军、楚国公。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仇士良从循州辗转来到长安。他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听人说入宫做宦官可以吃饱穿暖,便不顾路途遥远,长安前来。这一年的大唐,正处在一场宫廷变革的余波中:顺宗李诵即位后推行“永贞革新”,试图削弱宦官与藩镇势力,但八个月便宣告失败。顺宗被迫传位给太子李纯(即宪宗),革新派大臣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或贬或逐,宦官群体则借势巩固了在朝中的地位。
刚入宫的仇士良,因出身低贱,没有背景,被分配到东宫做最底层的杂役。
一次,宪宗(时为太子)深夜研读《贞观政要》,负责掌灯的宦官不慎打翻灯油。仇士良恰好当值,见状取来新的灯盏与灯油,轻手轻脚地换上,全程未发一言。宪宗看在眼里,事后问起他的名字,仇士良恭顺回答:“奴才名叫仇士良。”这件事让宪宗对他印象很好,便将仇士良调至掖庭局,任掖庭局令,负责管理后宫宫女名册与日常用度。
在掖庭局令任上,仇士良做事极为细致:他将每位嫔妃的喜好、忌讳一一记在纸上;宫女犯错,他从不厉声斥责,而是帮着找补救之法。两年之中,后宫上下几乎没人说他的坏话,宪宗宠爱的郭贵妃对人说:“仇令做事稳妥,让人放心。”
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宪宗下诏讨伐。唐军与淮西叛军在蔡州一带对峙,军报往来频繁,却常因藩镇眼线拦截而延误战机。宦官王守澄时任监军,向宪宗举荐仇士良:“仇士良行事谨慎,可派他负责传递军报。”宪宗准奏,命仇士良即刻前往淮西前线。
从长安到淮西,需经过叛军控制的区域,风险很高。仇士良出发前,将军报缝在贴身的衣料里,换上粗布衣衫,伪装成贩卖茶叶的商人。行至颍州境内时,他遇到叛军的巡逻队,对方见他行囊单薄,便搜身盘问。仇士良故意装作慌乱,将随身携带的碎银扔在地上,趁巡逻队争抢时,拔腿就跑,最终躲进一处废弃的破庙,直到深夜才敢出来。
抵达淮西唐军大营后,仇士良未作休息,立刻将军报交给主帅李光颜。李光颜见他衣衫破损、脸上带着划伤,感叹道:“若军报延误,我军恐遭大败,你立了大功。”此后半年,仇士良往返于长安与淮西之间,每次都能避开叛军的搜捕,准时传递消息。
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军平定淮西之乱,宪宗论功行赏,将仇士良升为内侍省丞,正式进入宦官高层。也是在这一时期,仇士良与王守澄的交集增多——王守澄因监军有功,已是宪宗身边的红人,王守澄欣赏仇士良的能力,仇士良则看清王守澄在宦官群体中的号召力,将其视为可依附的对象。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宪宗突然驾崩于大明宫中和殿,死因成谜(《资治通鉴》记载“宦官陈弘志等弑宪宗”)。王守澄迅速联合部分宦官,封锁消息,拥立太子李恒(穆宗)即位。此时的仇士良任内侍省丞,手握部分宫廷守卫权,却选择保持中立——他既未参与王守澄的拥立行动,也没有进行破坏,只是下令手下宦官“严守宫门,不许任何人擅自出入”,稳定了宫廷秩序。
穆宗即位后,对王守澄极为信任,任其为骠骑大将军,而仇士良因“护宫有功”,被升为左监门卫将军。穆宗生性贪玩,登基后沉迷于蹴鞠、击球,甚至常常因玩乐而荒废早朝。宦官们为讨穆宗欢心,纷纷陪他游玩,唯有仇士良始终保持分寸:穆宗击球时,他负责安排护卫;有时穆宗玩到深夜,他会轻声提醒:“陛下明日需临朝,若太过劳累,大臣们恐会担忧。”
一次,穆宗与宦官们蹴鞠,因一方输球而发怒,要责罚输球的宦官。仇士良上前劝道:“陛下玩乐本是消遣,若因输赢责罚,反而失了乐趣,不如下次再比。”穆宗听后消了气,此后对仇士良梗多了几分欣赏,甚至允许他参与讨论一些宫廷事务。
长庆四年(824年),穆宗因长期沉迷酒色,病逝于寝殿,太子李湛(敬宗)即位。敬宗比穆宗更甚,不仅贪玩,且性情暴虐:他喜好“打夜狐”(深夜在宫中捕猎狐狸),若宦官陪他捕猎时稍有不合其心意,便会被杖责;有时玩到兴起,还会命宦官互相斗殴,以此取乐。宫中宦官多有不满。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宦官刘克明因多次被敬宗责罚,心怀怨恨,联合苏佐明等人,趁敬宗打夜狐后醉酒,将其杀害于寝殿,随后伪造遗诏,拥立绛王李悟(穆宗之弟)即位。消息传出,宫廷大乱,王守澄得知后,立刻派人联络仇士良:“刘克明弑君作乱,若不除之,我辈恐无活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