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黄浦江上空的云层压得极低,像一块浸透了墨汁的绒布,将整座城市的霓虹都揉成了模糊的光斑。林砚舟坐在“星途科技”自动驾驶测试车的副驾位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车门内侧的碳纤维纹路——这是公司研发的第五代L4级自动驾驶系统“方舟-Ⅴ”的终极路测,目的地是位于浦东临港的智能汽车伦理评估中心。
“当前车速65km/h,前方500米进入隧道群,降水等级维持暴雨,路面摩擦系数0.32,建议保持车距15米。”车载AI的电子音平稳无波,仪表盘上的实时路况图以每秒30帧的频率更新着,红色的警示线在隧道入口处轻轻闪烁。林砚舟抬眼看向窗外,雨刷器以最快频率摆动,却仍无法完全驱散挡风玻璃上的水幕,远处的车流像一串模糊的彩色灯珠,在雨雾中缓缓蠕动。
作为“星途科技”的首席伦理工程师,林砚舟这三个月来几乎是在测试车里度过的。从早高峰的陆家嘴环路到深夜的郊区省道,从晴空万里到暴雪封路,“方舟-Ⅴ”的算法已经处理了超过1200种突发场景,但今天的路测不同——评估中心将在隧道内设置“伦理困境模拟场景”,这是决定“方舟-Ⅴ”能否获得上市许可的关键一环。
“林工,还有10分钟到达隧道入口,评估中心那边刚刚发来最终确认,模拟场景A和场景B将随机触发,没有提前预案。”后座的测试工程师小陈递过来一杯热咖啡,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听说这次的场景是参考了去年德国那起自动驾驶事故设计的,连行业协会的专家都来现场了。”
林砚舟接过咖啡,指尖传来的暖意让她稍微放松了些。她想起去年德国的那起事故:一辆L3级自动驾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遇到突发状况,前方突然出现失控的货车,而右侧车道有正常行驶的摩托车,算法在0.5秒的决策窗口期内选择了紧急制动,最终还是与货车追尾,导致驾驶员重伤。这起事故引发了全球对自动驾驶伦理决策的激烈讨论——当“不可避免的伤害”发生时,算法应该优先保护车内人员,还是车外的第三方?
“伦理决策不是数学题,没有唯一解,但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林砚舟轻声说,目光落在仪表盘上的“伦理决策模块”图标上——那是一个由蓝色线条构成的天平,天平两端分别标注着“车内安全”和“公共安全”,这是她和团队花了半年时间,结合法律条文、社会调查数据和伦理哲学理论制定的核心框架,“我们的算法不是要‘选择谁生谁死’,而是要在最短时间内找到‘伤害最小化’的方案。”
就在这时,车载AI突然发出了急促的提示音:“警告!前方隧道内检测到突发场景,场景B触发,距离300米,请做好准备。”仪表盘上的实时画面瞬间切换,隧道内的监控摄像头传来的画面显示:隧道中段的应急车道上,一辆故障车没有按规定摆放警示标志,而更前方的主车道上,有一名穿着反光背心的维修工人正蹲在地上检查路面,他的身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方舟-Ⅴ”的车速瞬间降至50km/h,算法开始疯狂运算。林砚舟的心跳骤然加速,她紧紧盯着屏幕上的决策路径图:如果继续直行,需要在2.3秒内完成制动,但路面湿滑,即使触发ABS和ESP,刹车距离仍需要45米,极有可能撞上维修工人;如果向左侧变道,左侧车道有一辆匀速行驶的SUV,两车横向距离仅1.8米,变道可能导致剐蹭,进而引发连环事故;如果向右侧变道,应急车道的故障车距离只有30米,碰撞风险更高。
“决策窗口期倒计时:1.5秒,1.4秒……”电子音的节奏突然加快,林砚舟的手心渗出了冷汗。她想起三个月前和父亲的对话——父亲是退休的交通警察,去年在处理一起交通事故时被失控的货车撞伤,至今仍在康复中。当时父亲躺在病床上,握着她的手说:“砚舟,我这辈子见了太多交通事故,人在突发状况下的反应往往是混乱的,但机器不一样,机器的每一个决策都应该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不管是车内的,还是车外的。”
“当前决策:优先执行‘伤害最小化’方案,触发分级制动,同时向左侧车道发出变道请求,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提示后方车辆减速。”车载AI的声音再次响起,仪表盘上的红色警示线变成了黄色,制动系统开始以“渐进式”方式施加制动力——不是猛地踩死刹车,而是先以30%的力度减速,给左侧车道的SUV留出反应时间,同时车载雷达持续扫描SUV的车速和距离,计算最佳变道时机。
林砚舟的眼睛死死盯着前方,雨幕中,维修工人似乎还没意识到危险,仍在低头检查路面。1秒,0.8秒,0.5秒……就在“方舟-Ⅴ”距离维修工人还有20米时,左侧车道的SUV终于做出了反应,轻微向左侧偏移,留出了1.2米的横向空间。“方舟-Ⅴ”的方向盘以每秒15度的速度平稳转动,车身像一条灵活的鱼,精准地从故障车和SUV之间穿过,最终在维修工人前方5米处完全停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