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我让绣娘把这图挂到太学门口了,"她话音刚落,殿外传来侍卫通报,声音里带着笑意:"启禀陛下!西市女户们抬了架'经纬讲堂'的模型,说要献给太后!"
模型用织锦和木梭搭成。
讲席上并列着穿襦裙与穿深衣的微型木像。
其中女像手里握着的不是书简,而是半片织锦,上面用金线绣着"学而不思则罔"。
卫青披着玄色朝服踏入。
甲叶下露出北军特有的狼头纹样,肩甲上还沾着边关的霜雪,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启禀陛下、太后,"他将一卷边关地图按在案上,图上用红笔标着密密麻麻的红点,"末将在阴山遇着几个游学的女学徒,她们竟用算学知识算出匈奴马群的迁徙规律,比北军斥候早三日报信。"
他顿了顿,从袖中摸出一封血书,封皮上用针线绣着个小小的"甲"字。
"这是绣甲营的老兵们联名请战,"卫青的声音有些沙哑,"她们说,当年用织梭杀过贼,现在也能教姑娘们用剑——血书是用染坊的苏木水写的,她们说,这颜色像极了战场上的血。"
血书展开时,刘妧看见熟悉的针脚——那是渔阳李氏惯用的锁边手法。
前世她在考古报告里见过类似的兵书装订术,此刻却真切地握在手中,带着淡淡的铁锈味。
未时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陈阿娇的纱罗衣袂上投下斑驳光影。
刘妧望见太后鬓边的赤金簪正随着她翻看武院章程的动作轻晃——簪尾新缀的"虎符珠",是卫青用北军废甲熔的,珠身刻着简化的八阵图,每道刻痕都填着朱砂。
殿外传来孩童笑闹声,由远及近,像一群小麻雀。
平阳侯家儿媳带着五个抱剑的小姑娘奔入,最小的姑娘跑得太急,剑鞘上的织锦穗子挂在门框上,差点把自己拽倒。
"太后!陛下!"
小姑娘们举起木剑,剑鞘上用彩线绣着"精忠报国",针脚歪歪扭扭,显然是初学刺绣的手笔。
"这是西市'文武蒙学'的孩子们做的,"平阳侯家儿媳气喘吁吁,"说要学卫青将军那样打匈奴!"
陈阿娇笑着把孩子们揽到膝前。
珍珠璎珞蹭得她们咯咯直笑,有个小姑娘好奇地捏了捏太后的凤凰步摇,被陈阿娇轻轻拍了下手。
"好!"她从袖中摸出五枚刻着"卫"字的铜剑穗,分给孩子,"戴着,将来都做斩胡的女将军!"
郑当时突然上前一步,笏板敲得青砖发颤,惊飞了梁上筑巢的燕子。
"陛下!"他的声音陡然拔高,"武院院长当用韩信、卫青般的宿将,若用女子...恐三军不服,酿成哗变!"
他展开的《孙子兵法》注本上,"夫将者,国之辅也"被朱砂重重勾出,旁边有公孙弘的亲笔批语:"辅者,男也,非女流之辈可充。"
"郑大夫可知,"
刘妧将绣甲营的战功簿推到他面前,朱笔圈着女将们的斩敌记录,"这些女子在霸上之战中,比某些宿将多斩了三员敌将?"
她想起前世在史料夹缝里看到的零星记载,那些被史官用"妇人"二字一笔带过的战功,如今终于能堂堂正正地写在红榜之上。
卫子夫则捧来一卷《后勤簿》,册里记着女户们用织锦技术改良的军粮运输法。
"长安女户发明的'气密锦袋',"她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画着详细的缝制图解,"用染坊的苏木水浸过锦缎,再用蜂蜡封口,军粮霉变率降了七成。"
簿子末页贴着渔阳李氏女儿的炭笔画:一个妇人正用织锦袋分装军粮,旁边歪扭地写着:"我娘说,会做饭的女子,也能管千军的粮仓。"
申时的更鼓敲过,咚咚的鼓声震得殿角的铜铃轻响。
刘妧望着案头新送来的《院长铨选册》,册末陈阿娇与卫青的履历旁,分别画着凤凰与苍鹰的图腾。
她想起今早收到的班昭密信,说老儒们正密谋在文院开院时抬出孔子牌位施压,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头的玉镇纸——前世她在西安碑林见过相似的纹饰,那时只是块普通的汉代玉器,此刻却成了女子掌权的象征。
"传旨,"
刘妧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惊起阶前的鸽子,扑棱棱的翅膀声像在鼓掌,"着太后陈氏阿娇领文院事,卫子夫协理学院后勤;着大将军卫青领武院事,霍去病副之。"
"早就备下了!"
陈阿娇立刻接话,从袖中摸出一卷锦书,锦面上用金线绣着课程表。
"文院首课就讲《女诫新编》,"她指着锦书上的图案,"班昭已把教案绣成了屏风,用织锦的经纬来喻君臣大义,保证那些老儒看了,眼珠子都要瞪出来。"
她腕间的赤金镯晃过烛火,映得满殿的笏板都泛着金光。
卫青单膝跪地,手按剑柄,甲叶在地面投下整齐的阴影。
"末将遵旨!"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武院首课,便教女学徒们用织机的传动原理,拆解匈奴的马镫构造,末将已让铁匠铺打制了女式扳手,尺寸刚好适合姑娘们的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汉宫娇华:帝女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