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是 “话术的反复演练”。刘秉忠模拟萧虎可能提出的质疑,与忽必烈进行 “问答演练”:若萧虎问 “三万兵需多少军费”,忽必烈便答 “漠南屯田可供应半数粮草,仅需朝廷拨付三成军费,比禁军驻守节省五成”;若问 “如何应对草原诸王”,便答 “本王在漠南有情报网络,可与白虎堂草原细作营协同,情报共享,行动同步”;若问 “宗室掌兵恐生异心”,便答 “本王愿将家眷迁往中都居住,作为质子,以示忠诚”。这些话术既务实,又能打消顾虑,忽必烈反复演练,直至应答流畅自然。
第三步是 “盟友的提前联络”。忽必烈深知,仅靠自己的奏疏与话术,难以说服朝廷,需争取中枢官员的支持。他提前拜访了枢密院判官王大人 —— 王大人与忽必烈曾在漠南有过交集,对其治理实绩颇为认可。“王爷若能掌漠南兵,既可减轻禁军压力,也能制衡其他宗室,” 王大人道,“届时老夫可在枢密院会议上为王爷进言,但王爷需承诺,掌兵后不干预枢密院的军务调度。” 忽必烈当即应允,两人达成默契。此外,他还让刘秉忠拜访了户部尚书,承诺掌兵后会 “优先使用漠南屯田粮,减少朝廷的粮草拨付”,争取到户部的默许。
第四步是 “应对意外的预案”。忽必烈与谋士们预想了两种最坏情况:一是朝廷直接拒绝,二是仅给少量兵权(如五千人)。针对第一种情况,预案是 “退而求其次”,请求 “参与漠南军务谋划”,不直接掌兵,先积累更多实绩;针对第二种情况,预案是 “以五千人为基础”,通过剿灭盗匪、安抚流民,展示能力,再请求增兵。“求兵如治水,需顺势而为,不可强争,” 刘秉忠道,“王爷只需展示诚意与能力,朝廷自会权衡。”
求见前一日,忽必烈再次翻阅《漠南军务疏》,确认每一项数据都准确无误,每一个承诺都切实可行。刘秉忠为他整理锦袍,道:“王爷明日赴殿,只需秉持‘务实、谦逊’二字,不求一步到位,但求让朝廷看到王爷的价值。” 忽必烈点头,目光望向窗外的漠南方向 —— 那里有他五年的心血,也藏着他的抱负,明日的白虎殿之行,将是实现这一切的关键一步。
忽必烈赴白虎殿的途中,既注重 “宗室礼仪”,又刻意保持 “低调务实”,通过仪仗的规模、与沿途官员的互动,传递 “求兵非为争权,而是为守边” 的信号;同时,他也借机观察中都的动向,尤其是禁军、白虎堂的布防,为后续掌兵后的协同做准备。
忽必烈的仪仗从 “漠南王府” 出发,规模远小于其他宗室 —— 仅十名护卫,均身着玄色皮甲,腰佩短刀,无旌旗招展,无鼓乐随行,只有一辆载着《漠南军务疏》与少量文书的马车。“本王求兵,是为做事,不是为摆谱,” 出发前,忽必烈对护卫统领道,“沿途若遇百姓、商贩,不可惊扰,若有官员问询,便说本王赴殿议事。” 护卫们齐声应诺,队伍行进缓慢而有序,与中都街道上的人流和谐相融,无半点宗室的张扬。
行至 “枢密院前街” 时,遇到禁军巡逻队 —— 领队的禁军小校见是忽必烈的仪仗,立刻上前躬身行礼:“王爷安好,末将奉命巡逻,敢问王爷是否需要护送?” 忽必烈掀开车帘,微笑道:“不必了,本王自行前往即可,你们专注巡逻,守护中都安稳,便是大功。” 他特意提及 “守护中都”,既肯定禁军的职责,也暗示自己求掌兵的目的与禁军一致。小校闻言,心中对忽必烈多了几分好感,躬身退后,让出路来。
途经 “白虎堂侧门” 时,忽必烈特意让队伍停下,目光扫过侧门的暗卫 —— 暗卫们身着便服,却身姿挺拔,腰间的短刃隐约可见,显然是白虎堂的精锐。刘七恰好在此巡查,见忽必烈驻足,便上前道:“王爷可是在看白虎堂的布防?” 忽必烈点头:“刘统领治军严谨,暗卫们个个精神,有你们在,中都安稳无忧。” 这番话既表达了对白虎堂的认可,也暗含 “若本王掌兵,愿与白虎堂协同” 的意味。刘七闻言,心中微动,道:“王爷过誉,白虎堂只是尽职责,若王爷日后掌兵,咱们定能好好协同。” 两人的短暂对话,虽未明说,却已达成初步的默契。
行至 “白虎殿广场” 时,忽必烈让队伍停在广场边缘,而非直接到殿门 —— 他看到广场上禁军正在操练,动作整齐划一,士气高昂。“萧大人治兵有方,禁军的战力比三年前强多了,” 忽必烈对刘秉忠道,“日后若能与禁军协同守漠南,定能事半功倍。” 刘秉忠点头:“王爷这话,明日在殿内可说与萧大人听,他定能明白王爷的诚意。” 忽必烈深以为然,待禁军操练暂停,才率队伍走向殿门,避免打扰禁军的训练,也向萧虎传递 “尊重军方” 的信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