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9 章:锦缎藏防(至元四十四年秋的嫁妆情报事)(至元四十四年秋?中都工部织锦坊与临安宗室府)
白虎殿的议事会后,萧虎单独召来工部侍郎张谨:“送亲嫁妆需添一匹‘虎纹锦缎’,织入中都布防图 —— 要让南宋宗室觉得是普通装饰,却能在暗处传递布防细节,同时测试他们的核查能力。” 这话背后,是萧虎的深层考量:前番楚兰虽传回临安虚实,但中都布防是元廷 “底线信息”,若南宋连嫁妆中的锦缎纹样都察觉不了,更证明其治世体系松散,后续南下部署可更稳妥。
张谨面露难色:“织锦藏图需极高技艺,还得确保不被察觉,恐难寻合适工匠。” 萧虎却早有准备,递过一份《工匠名录》:“江南织锦老匠沈阿婆,曾在南宋织锦局任职,懂蜀锦‘通经断纬’技法,现居中都,其子为虎榜取士,可靠。” 他还强调:“布防图只织中都外围(如南门、西门军营、粮道),不涉核心中枢,就算被察觉,也不致泄露关键机密 —— 这是‘试探性情报’,而非‘决战部署’。”
耶律楚材在旁补充:“可将布防图转化为虎纹与卷草纹的结合,比如城墙线条用虎纹背脊线,军营位置用卷草纹间隔,既符合草原‘虎纹为尊’的习俗,又暗合汉地‘织锦饰家’的传统,南宋官员不会起疑。” 萧虎采纳:“就按此设计,锦缎选蜀锦材质(元代蜀锦盛行,工艺复杂易藏图),颜色用‘深青底金纹’,金纹显华贵,深青底能隐藏线条细节。”
张谨领命后,萧虎又嘱咐:“让沈阿婆织两匹相同的锦缎,一匹入嫁妆,一匹留中都备案 —— 若南宋察觉,可推说‘织锦纹样重复,非故意藏图’,留有余地。” 这种 “双份备份、试探为主” 的安排,既确保情报传递,又规避风险,是萧虎 “谋定而后动” 的权谋常态。
出发前一日,萧虎查看锦缎样品,指尖抚过虎纹背脊:“这线条要再淡一分,只有在斜光下才能看出布防轮廓,寻常查看时,只像虎纹的自然起伏。” 沈阿婆躬身应诺,用细针调整丝线密度 —— 锦缎藏防的细节,在这一刻开始打磨。
工部织锦坊的偏院,沈阿婆正坐在织机前,手里拿着一缕金线,仔细比对纹样小样。她年近六十,头发已花白,却仍眼神清亮,指尖灵活 —— 这是萧虎选中她的核心原因:四十余年织锦经验,尤其擅长蜀锦 “通经断纬” 技法,能将细线条织入纹样而不显突兀。
沈阿婆的身世颇具 “双廷适配性”:早年在南宋临安织锦局工作,参与过宗室婚服织造,懂南宋官员对织锦的审美习惯(偏爱华贵纹样,少查细节);十年前因江南战乱,随子沈文(虎榜取士,现任职右廷农耕司)迁居中都,既对元廷有归属感,又熟悉南宋织锦风格,是 “织锦藏图” 的最佳人选。
张谨找到沈阿婆时,她正教徒弟织 “草原卷草纹”。张谨说明来意后,沈阿婆起初犹豫:“织锦藏图是掉脑袋的事,老身怕办不好。” 直到张谨拿出沈文的书信 —— 信中写 “元廷治世安百姓,娘若能助一臂之力,也是积德”,她才点头:“为了文儿,也为了江南百姓少打仗,老身干了。”
沈阿婆还提出 “技术要求”:“需用蜀锦‘三梭织法’,经线用深青丝线(不易显痕),纬线用金线与银线(银线需染成深青色,只在特定光线下反光),布防线条用银线织就,藏在虎纹与卷草纹的缝隙中。” 她还强调:“需封闭织锦坊,禁止工匠与外界接触,避免走漏消息 —— 老身会亲自掌梭,只让两个最信任的徒弟打下手。”
张谨按其要求,将织锦坊划为 “禁地”,派虎卫营士兵在外守卫,每日只送食材与丝线,不允许任何人进入。沈阿婆看着封闭的坊门,对徒弟道:“咱们织的不是普通锦缎,是能安江南的‘护身符’,千万不能出差错。” 徒弟们虽不知详情,却也从师傅的严肃中,感受到这项任务的重要性。
沈阿婆拿到中都布防图(仅外围,含南门、西门军营、西郊粮道、北郊驿路)后,花了三日将其转化为织锦纹样。她将南门城墙转化为 “虎首轮廓线”—— 城门位置对应虎眼,城墙高度对应虎眉弧度;西门军营转化为 “虎身卷草纹”—— 军营数量用卷草纹的 “岔枝数” 表示(三枝代表三座军营),士兵数量用卷草纹的 “叶片数” 暗示(每片叶代表五百人)。
最关键的是 “西郊粮道” 与 “北郊驿路”:粮道用 “虎尾线条” 表示,沿途的粮仓位置用 “金线小点” 标注(每点代表一座粮仓);驿路用 “卷草纹藤蔓” 表示,驿站间距用 “藤蔓节点” 区分(每节代表十里)。沈阿婆还特意将布防图的 “比例缩小”,使纹样整体看起来像 “一只侧卧的猛虎,周围环绕卷草”,从正面看,完全是草原风格的装饰图案,只有在斜光下,才能看出线条的连贯布防逻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