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2 年 1 月 24 日 8 时 03 分,国内技术中心的密码分析机房里,暖气片发出 “嗡” 的持续声响,室内温度稳定在 18℃,比新疆红其拉甫监测站温暖得多,却丝毫没有驱散陈恒团队的紧张氛围。陈恒(参与 1971 年纽约抗干扰项目)坐在改造后的 YF-7101 跳频信号分析仪前,桌面上摊着两张关键纸张:一张是 1 月 15 日识别出的 “719=RECON(侦察)”“370=SAT(卫星)” 关键词段对照表,红笔在旁边画着问号;另一张是新疆监测站 1 月 23 日传输的 175 兆赫信号片段,上面标注着 “719-?-?” 的残缺结构 —— 仅有的两个关键词,像断了线的珠子,无法串联出完整语义。
机房角落,电子工程师小李正用软布擦拭 103 型手摇计算机的齿轮,齿轮上还沾着前几天推演时的铅笔灰;老张(前期概率推演负责人)则捧着一本厚厚的《1971 年美方卫星参数手册》,手指在 “KH-9 卫星轨道参数” 章节反复滑动,书页边缘已被翻得发毛。墙上的时钟指向 8 时 05 分,陈恒拿起加密电话,拨通新疆红其拉甫监测站:“老王,今天 21 时 - 23 时的信号采集,采样频率能不能从 1kHz 提到 10kHz?之前的信号帧总少一段,可能是采样不够细。” 听筒里传来老王略带沙哑的声音:“没问题,我现在就调 714 型的采样参数,晚上盯着,保证把完整信号传回来。”
放下电话,陈恒将 “719”“370” 两个编码写在黑板上,用粉笔圈出:“‘卫星侦察’后面,肯定跟着‘哪里侦察’和‘怎么侦察’—— 也就是区域和轨道参数。咱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两个缺口补上。” 小李停下擦计算机的动作,抬头问:“美方的区域编码会不会和咱们的不一样?比如《新疆边境区域编码手册》里红其拉甫是 19,他们会不会用别的数?” 陈恒走到黑板前,用粉笔在 “719” 后面画了个 “19”:“有可能不一样,但地理标识有共性,先按咱们的手册推,再用信号验证,总能对上。” 机房里,粉笔摩擦黑板的 “吱呀” 声、手摇计算机的 “咔嗒” 声与时钟的 “滴答” 声交织,一场围绕 “侦察区域”“轨道参数” 的编码扩展战,在冬日的晨光中开始了。
一、扩展前的准备:资料梳理与团队协作分工(1972 年 1 月 24 日 8 时 - 12 时)
1 月 24 日 8 时 - 12 时,陈恒团队没有急于开展编码推演,而是先做 “基础准备”—— 核心是 “梳理已有关键词逻辑、整合区域与轨道参考资料、明确两地协作分工”。毕竟 “侦察区域” 和 “轨道参数” 编码涉及美方地理标识规则与卫星技术参数,若资料不全或分工混乱,很可能走弯路,甚至错过 1 月 24 日晚的信号采集窗口(根据前期规律,每日 21 时 - 23 时是 175 兆赫信号的密集时段)。这 4 小时里,团队从 “资料整合、逻辑梳理、分工确认” 三个维度推进,陈恒的心理从 “对未知编码的不确定” 逐渐转为 “有方向的严谨”,每一个环节都透着 “防偏差” 的细致。
1 月 24 日 8 时 - 9 时的资料整合,是整个扩展工作的基础。陈恒让老张从档案柜里取出三类核心资料:①《新疆边境区域编码手册》(1971 年版,外交部与总参谋部联合编制),手册里将新疆边境划分为 19 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 2 位数字编码(如红其拉甫为 “19”,塔城为 “07”),标注着 “区域范围、地理特征、通信优先级”;②《1971 年美方驻巴基斯坦使馆密电》(截获于 1971 年 11 月,现存国家安全部档案馆),密电中提到 “对‘19 区’的监测频次提升”,结合当时美方侦察重点,推测 “19 区” 对应红其拉甫;③《KH-9 卫星轨道参数手册》(1971 年译制版,源于美军公开技术文档),手册里记录 KH-9 卫星的常用轨道参数:近地点高度 370-380 公里、轨道倾角 17-19 度、过境周期 95 分钟,这些参数是 “轨道参数” 编码的关键参考。“这三类资料要对着看,区域编码看手册和密电,轨道参数看卫星手册,不能单靠一个来源。” 陈恒将资料摊在桌面上,逐一标注重点,“比如密电里的‘19 区’,刚好和手册里红其拉甫的‘19’对应,这可能不是巧合。” 小李在一旁补充:“要不要再调一下 1971 年截获的 AN/ALR-70 设备编码?看看美方有没有固定的数字 - 字符对应规律。” 陈恒点头:“对,把 AN/ALR-70 的编码表也找出来,参考它的 6 位密钥逻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