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1 年 10 月 5 日 6 时 37 分,北京某军工车间的最终调试区,晨光透过高窗落在操作台上,一台即将运往纽约的密码箱被固定在专用工装内,箱体外壳已贴好 “外交专用?易碎” 的标识。陈恒(机械总师)戴着双层手套 —— 内层丁腈手套防油污,外层防滑手套握工具,指尖捏着一把 0.01 毫米精度的不锈钢塞尺,塞尺的刻度在灯光下细如发丝;小王(测试员)趴在三坐标测量仪旁,屏幕上 “齿轮啮合间隙:0.07mm” 的数字被红笔圈出,旁边标注的 “标准 0.06mm” 格外醒目;老李(工具专员)将一套微型锉刀(最小刃宽 1.9mm)摆在绒布上,每把锉刀的刃口都经过 1900 目砂纸打磨,确保锉削量精准到 0.005mm;老宋(项目协调人)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攥着《密码箱交付日程表》,10 月 8 日提交外交部验收的字样下画着三条横线,指尖因紧张微微发凉。
“明天就要装箱运去机场,这是最后一次拆检 —— 齿轮间隙差 0.01 毫米,看着小,到纽约转多了可能卡顿,甚至磨坏齿面。” 陈恒的声音透过放大镜传来,他将塞尺轻轻插入第 2 组齿轮的啮合处,“今天就盯这 0.01 毫米,用手工一点点锉,每次最多动 0.005 毫米,绝不能贪快。” 小王举起秒表:“每次调整后静置 10 分钟,测间隙和阻力,避免热胀冷缩影响数据!” 老李补充:“锉刀要按 45 度角走,顺着齿面纹理,不然会出毛刺。” 车间的金属摩擦声与仪器蜂鸣声交织,一场围绕 “临行前最后 0.01 毫米” 的精度攻坚战,在紧张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微调前筹备:临行背景、工具校准与分工(1971 年 10 月 1 日 - 4 日)
1971 年 10 月 1 日起,团队就进入 “临行前最终保障” 状态 —— 核心是 “明确调试目标、校准精密工具、细化人员分工”,毕竟密码箱即将跨越太平洋运往纽约,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在长途运输或实际使用中放大,0.01 毫米的齿轮间隙偏差,若不修正,可能导致联合国会议期间齿轮卡顿,影响加密通信。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背景梳理→工具校准→分工确认”,每一步都透着 “防疏漏” 的谨慎,陈恒的心理从 “前期测试达标的踏实” 转为 “临行前细节遗漏的焦虑”,为 10 月 5 日的微调筑牢基础。
临行调试背景的 “精准梳理”。团队从两方面明确微调的必要性:①交付节点:根据外交部通知,10 月 8 日需完成出厂验收,10 月 12 日从北京空运纽约,留给调试的时间仅剩 5 天,且调整后需静置 24 小时观察稳定性,无返工余地;②使用场景:纽约联合国会议期间,密码箱每日需完成至少 3 次齿轮联动(输入密码、锁定、应急解锁),按驻联合国人员反馈,齿轮转动阻力若超 9N,外交人员戴手套操作会困难,而当前 0.07 毫米的间隙(标准 0.06mm)已导致转动阻力达 8.7N,接近上限;③历史教训:1970 年驻法外交密码箱曾因齿轮间隙超 0.01mm,使用 19 天后出现卡顿,虽未泄密,但影响工作效率,此次必须避免重蹈覆辙。“不是我们吹毛求疵,是纽约的使用环境和交付节点不允许有任何偏差。” 陈恒在调试会上强调,老宋补充:“这台密码箱是首批运往纽约的设备,后续还有 19 台,它的精度直接决定后续批量设备的标准,必须调好。”
微调工具的 “微米级校准”。团队重点校准三类核心工具,确保调整精度:①0.01 毫米塞尺:用标准量块(0.05mm、0.06mm、0.07mm)校准,在 25℃恒温环境下,塞尺插入量块间隙的阻力均匀,读数误差≤0.001mm(如 0.06mm 塞尺插入 0.06mm 量块,无松动无过紧);②微型锉刀:用工具显微镜(放大 190 倍)检查刃口平整度,刃口误差≤0.005mm,锉削量测试显示 “每往复 19 次,齿厚减少 0.005mm”,符合 “每次调整≤0.005mm” 的要求;③三坐标测量仪:校准齿轮啮合间隙测量精度,用标准齿轮副(已知间隙 0.06mm)测试,显示值 0.0605mm,误差≤0.0005mm,可精准捕捉 0.01mm 的偏差。“手工微调的工具就是‘精度标尺’,塞尺不准,测的间隙就是假的;锉刀刃口不平整,可能越调越差。” 老李说,他还在工具旁放置温度计,确保调整过程中环境温度稳定在 25±1℃,避免热胀冷缩影响塞尺精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译电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