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庐:山深处的答案
林深把车停在一片竹林的边缘时,仪表盘上的里程数刚刚跳过“”。这个数字像一道无形的界碑,标记着他这场横跨大半个中国的考察之旅,终于抵达了某个临界点。
三个月前,他在自己的新能源二手车行办公室里,对着一份行业报告皱起了眉。报告里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连他引以为傲的“个性化改装”服务,也开始被同行批量复制。那天晚上,他在朋友圈刷到大学同学在大理开民宿的动态,九宫格照片里,苍山的云正漫过青瓦白墙的院子,配文是“守着一片云,等一群人”。
就是这句话,像颗种子落进了他心里。
接下来的三个月,林深把车行的日常运营交给合伙人赵磊,自己开着一辆改装过的越野车,成了个专职考察者。他住过丽江束河古镇里带火塘的纳西族院落,也睡过洱海边带无边泳池的网红民宿;在阳朔遇龙河边听老板娘抱怨旺季的排污难题,在厦门鼓浪屿的老别墅里,看管家如何用一杯手冲咖啡讲述房子的百年历史。
他的笔记本换了两本,第一本记满了数据:丽江民宿的平均入住率68%,大理的客单价集中在600-800元,阳朔的回头客占比不足15%。第二本则画满了草图:某个院子的景观借景手法,某间客房的床品材质,甚至是某个管家递茶时的手势。
“都太像了。”在周庄的一家临水民宿里,林深对着窗外同质化的红灯笼,跟赵磊打了个电话,“就像我们卖车时遇到的那些‘街车款’,看着热闹,实则留不住人。”
赵磊在那头笑:“你不会真打算去开民宿吧?那玩意儿可比卖车麻烦多了。”
“麻烦才有意思。”林深摸着笔记本上画的一个圈,那是他标注的“理想型”——有独特的在地文化,能提供非标准化的体验,还要有足够的私密性。这些要素,他在那些热门景区的民宿里,只看到过碎片式的呈现。
离开周庄后,他把目标锁定在了莫干山。这个以“洋家乐”闻名的地方,既有高端民宿的基因,又还没完全被商业化淹没。他在德清县城住了两天,每天泡在茶馆里,跟当地老人闲聊,打听那些藏在深山里的老房子。
“往西北边走,过了那个废弃的茶厂,有座老宅院,”一位叼着烟斗的老人给他画了张简易地图,“民国时候一个军官盖的,后来归了村里,好多年没人住了。”
找到那座宅院,花了林深整整一个上午。导航在进入竹林后就彻底失效,他沿着老人说的“有小溪的那条路”,慢慢往里开。车轮碾过碎石的声音,惊起了竹林里的山雀,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翅膀划破了山间的寂静。
然后,他就看见了那座院子。
它藏在一片缓坡的尽头,背靠着黛色的山壁,前面是一汪半月形的池塘。院墙是用当地特有的黄石砌的,墙头上爬满了薜荔藤,绿色的叶子间,露出几处斑驳的朱漆。最显眼的是院门口那棵老樟树,树干得两人合抱,枝繁叶茂,像一把巨伞,把半个院子都罩在阴影里。
林深推开车门,第一感觉是“静”。没有游客的喧闹,没有汽车的鸣笛,只有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和远处溪流的“叮咚”声。他走到院门前,看到门楣上有块褪色的匾额,隐约能辨认出“静庐”两个字,笔锋沉稳,带着股旧时代的风骨。
院门没锁,只是虚掩着。他轻轻一推,门轴发出“吱呀”一声悠长的响,像是沉睡多年的人,终于发出了一声叹息。
院子里长满了齐膝的杂草,但不难看出当年的格局。青石板铺就的甬道,从门口一直延伸到正屋,石板缝里钻出的野草,反而勾勒出了道路的轮廓。正屋是两层的木结构小楼,白墙已经斑驳,露出里面的砖石,但整体框架依然挺拔。几扇木格窗歪斜着,玻璃早就没了,只剩下空荡荡的窗棂,像老人豁了牙的嘴。
林深沿着甬道往里走,脚下的杂草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他注意到院子两侧各有一排厢房,左侧的厢房屋顶塌了一角,右侧的则相对完好。院子中央有个石质的花坛,里面的泥土早已板结,却顽强地长出了几株野菊,开着细碎的黄色小花。
“有人吗?”他喊了一声,声音在空旷的院子里回荡,没有回应。
他走到正屋门口,试着推了推门,门板很重,带着股潮湿的木料味。屋里比外面暗得多,阳光只能从破损的窗户里斜射进来,在地板上投下光柱,光柱里浮动着无数尘埃。
地板是深色的硬木,有些地方已经松动,踩上去会发出“咯吱”的呻吟。靠墙的位置,堆着些破旧的家具,一张八仙桌缺了条腿,一把太师椅的扶手断了,蒙着厚厚的灰尘,像披了件灰白色的袍子。
林深没有立刻上楼,而是在一楼转了一圈。他注意到墙角有个老式的壁炉,炉膛里还有些灰烬,旁边散落着几块没烧完的木炭。厨房的位置能看出来,灶台的轮廓还在,只是上面长满了青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
喜欢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