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脸上还带着刚下训练场的黝黑。
他跟着易扬在难民营走了一圈,目光落在学堂墙上的地图上。
那是王鹏他们用红漆画的,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华国”两个字。
“这地图画得挺有气势。”
林峰笑着说,伸手摸了摸墙皮,“看来你们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了。”
易扬指着操场上踢足球的孩子:“那个穿红球衣的是哈桑的孙子,现在能说二十多个华文词。”
“昨天还跟我炫耀他学会了‘和平’。”
正说着,哈桑拄着拐杖颤巍巍走过来,手里捧着个布包。
他打开包,里面是那把曾送给易扬的圣物弯刀,刀鞘被摩挲得发亮。
易扬挑了挑眉,呦呵,这老头也真有意思。
我不收的东西,他送给新营长,想和新营长打好关系。
“易营长不收,”老酋长对着林峰比划,“送给新营长,保佑你们平安。”
林峰学着易扬的样子,把弯刀推了回去。
“刀我留着,但不是当礼物。等明年这个时候,我再还给您,就当是交接信物。”
哈桑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笑得露出牙床:“好!我等着!”
交接仪式定在下午。
易扬站在队列前,看着士兵们把肩章换成新的,动作整齐得像一个人。
王鹏把自己那本记满难民营情况的笔记本递给接替他的新兵。
叮嘱道:“你们二排帐篷后面那棵猴面包树,雨季容易生蛇,得定期撒硫磺。”
林峰在一旁看着,突然对易扬说:“你们把这里盘得比自己营区还熟。”
“守着这片地方,就得对它上心。”
易扬从口袋里掏出个铁皮盒,里面是些磨损的弹壳。
“这些是弟兄们捡的,每个上面都记着日期,哪个是巡逻时遇到冷枪,哪个是处置冲突时留下的,都写着呢。”
林峰接过铁盒,掂量着分量:“我会好好收着,等我们轮换时,再给它添点新的。”
傍晚的哨声响起时,易扬的队伍已经打包好了行李。
他最后一次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的炊烟渐渐升起。
哈桑的孙子举着个红气球,在铁丝网外朝他挥手,身后跟着那个曾掉进井里的孩子,两人手里都攥着野菊花。
“营长,该走了。”顾懂背着背囊上来。
易扬眼眶有点红,“炊事班说,给咱们煮了最后一锅玉米糊。”
他没动,目光掠过营地的每个角落。
快要走了,心里居然还有点不舍。
武器库的门锁换了新的,是王鹏亲手修的。
发电机旁堆着整齐的备用零件,上面贴着赵磊写的标签。
连菜地的篱笆都被张海波他们重新扎过,木桩打得笔直。
“走吧。”他深吸一口气,转身下楼时,正好撞见林峰。
新营长手里拿着个哨子,是那种最老式的铜哨,表面磨得发亮。
“这是我刚当兵时,老班长给的。”
林峰把哨子递给易扬,“他说哨声能传远,就像咱们做的事,总会有人记着。”
易扬接过哨子,吹了声短促的集合哨。
声音清亮,穿透暮色,在营地上空回荡。
铁丝网外的孩子听见了,也跟着“呜呜”地学,引得周围一阵笑。
“这哨…就留给你了。”易扬把哨子还回去。
“等明年轮换,让它再跟着新队伍回来。”
林峰愣了一下,随即伸手接了过去“你说的对,让这个哨子,就这样传下去吧…”
登车时,哈桑带着一群人来送。
老酋长没说话,只是往每个士兵背包里塞野果,塞得鼓鼓囊囊。
那个掉井孩子的母亲抱着一罐蜂蜜,非要易扬收下:“自己家酿的,甜。”
车队驶出营区时,易扬看见林峰站在营门口,正吹着那只铜哨,节奏和他们刚来时的集合哨一模一样。
难民营的孩子们跟着哨声拍手,连哈桑都跟着晃起了脑袋。
“易扬,你听!”顾懂指着窗外,学堂里传来孩子们的声音。
正用华文唱着《歌唱祖国》,虽然跑调,却格外认真。
他听着孩子们的歌声。
突然想起林峰说的话。
“哨声能传远。”
或许,他们留下的不只是水井和菜地,还有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孩子们学会的华文词,菜地里埋下的种子,甚至是那声每天准时响起的集合哨。
这些东西会像哨声一样,在这片土地上传下去,比枪声更长久。
易扬没说话,只是望着越来越远的营地。
夕阳把天空染成金红色,铁丝网内外的人影渐渐融合在一起,像一幅模糊却温暖的画。
运输机起飞时,易扬望着舷窗外越来越小的营地。
突然想起刚来时,周建明说的那句话:“在这里,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他拿出手机,给小娇妻发了条微信:“我回来了。”
很快,收到了回复,是一段视频。
战士们正在紧锣密鼓的举办欢迎仪式的场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新兵连,我被直招进特种部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新兵连,我被直招进特种部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