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也有很多变化,原本的教育部部长辞职了,如今来学校里,更多说的是英美那一套。”
“不知道学生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应盛兄有没有给先生惹麻烦,不过听母亲说,应盛兄前段时间启程去上海了。学生也会同他联系的,现在日法那一套已经不吃香了。”
戏校就在北京,程衡对于北京自然是熟悉的。也知道应安此去,去的就是北大。
至于信上面说的那些变数,程衡只能凭着自己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大概猜测:“嘿,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个穿越金手指,哪怕让我查查手机呢!”
“什么英美、日法……这倒是应该让应盛赶紧听听,若是真个还去东洋,这个时间……”程衡下意识的起了干涉的心思。
等人走进书房了,也冷静下来了。把手里的信放在桌子上,取出张纸来,用镇尺压好,准备给应安回一封信。
日升月落,又是朝朝暮暮,程衡不知道自己已经多久没有梦到过管殷,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什么时候能够离开这片天地。
“出去走走罢!”心里有个声音在呼唤着程衡。
远山太远,黄山的峭壁与青松显然不是原身这幅身子登的上去的。这个时候还没有缆车,程衡自问又雇不起轿夫——也总觉得他们太过于辛苦。
近水就汇在堂中,随着时光的流逝,四散的人们甚少能够轻易的聚回来,原本意义非凡的祠堂也像是这个“老古板”的私塾一样,一步步的落下自己的帷幕。
走出了院子,程衡却不知道自己能够去哪里。
终于,程衡还是想起了戏。离着徽班进京已经过去了许久,自己看不到那一份文化的迁徙,总能够去看一看祠堂、庙宇里的那些戏班子。
徽剧、昆曲、越剧,在这座山下,在这一环水中,一直没有停歇下的传承着。
有了目标,程衡凭着自己的记忆去寻。但愿在这不逢年、不过节的日子里面能够听到一些字句,让自己找到他们聚集的地方。
建国后的徽剧并没有黄梅戏传播的那么广,人们总听说京剧是“徽汉合流”而来,却甚少有人主动去寻找徽剧的影子。
就连程衡自己了解到的徽剧知识,尚且是靠戏校多剧种那一年定向招收了徽剧的专业,程衡和一群安徽的孩子们老乡见老乡,聊了个彻夜……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时候专程去寻找最容易无功而返,至少程衡这一次就是如此。
找了,却寻不到半点影子。顶着“老古板”教书先生的身份,程衡总不好去问村里的老人家,又不肯把自己丢弃在无边的等候里,干脆一日找不到就再找一日。
所幸应盛的步子够快,没多久就到了上海。
到了上海,也算是安顿下来,没忘记给程衡寄回来一封信——说说自己的见闻。
“先生,学生如今到了上海,先生真应该来上海看一看。”
“可或许就像是先生说的,有些人一辈子就只能读书。学生或许也只能读书,做不了什么别的罢!来的路上,学生到了杭州,在杭州看到了胡庆余堂。”
“母亲曾经和学生说,胡庆余堂的店主人胡雪岩是个有诚信的商人,要我们学他“戒欺”,可现今这胡庆余堂都盘给他人。倒不知做了‘戒欺’,为何又为人所欺?”
信里写的都是应盛的迷茫,程衡端着信发了许久的呆,许是因为原身的身子骨实在是撑不了多久了,又或许只是程衡自己不知道能回些什么——在阮弼的身上,他又何曾解开过这样的迷茫?
但行好事?无愧于心?程衡觉得还是后者更对一些。
于是蘸饱了墨,将笔膏出笔尖,落在纸上,短短的写了一行字:人生未了戏,无愧己心思。
做戏曲编导的,程衡笔下写过不少小戏,对于写出一句看上去意蕴深厚的话,已经不会有半点雀跃。可这次不一样,程衡觉得心里猛得跳了几下。
曾经是写了一个人的人生,如今是看着一个人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终归是不一样的。撂下笔,就像是小时候最开始跟着老师学习怎么叠好戏服一样,小心翼翼的折着。
细细的整理好边角,放在一旁光影下的桌上,程衡一个人走到天井下坐着,盯着砖上的青苔,望着瓦上的花纹……层层叠叠的瓦,和雨天的松很像。
“程衡?”刘姣安果然早就知晓原身是女扮男装,管殷怀着心事迫不及待的睡下,还真真就梦到了程衡。
只不过这一次眼前是万丈青山。
“这是龟蛇守云梯?”管殷比程衡更早意识到两个人所站的地方,百步云梯,险,却还不是最险。
假期的程衡忙着各种排练,不如管殷这个被迫培养出来的地导熟悉黄山。五年的封山之后,天都峰才开的那个暑假,管殷就带着人爬了不止五次,也难怪记得清楚。
没有心思过多思考为什么两个人到了山上,管殷忙着程衡说自己这边的情况,也长了个心眼,离着靠山崖的一侧远了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马头墙映世清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头墙映世清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