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马超即将追上曹操,欲将其一枪挑落马下之际,忽有探马飞报,言曹军一支精锐部队,已神不知鬼不觉地在河西立下了坚固营寨,寨中“军气”森严,隐隐有“断龙之意”,大有截断西凉军归路之势!
马超闻报,大惊失色!他深知河西乃西凉军“命脉所系”,一旦被曹军切断,则粮草不济,军心必乱,纵有天大勇武,亦难挽回“败亡之局”。他再也无心追赶曹操那“丧家之犬”,急忙下令收兵,返回大寨,面色凝重地与韩遂商议对策。
“叔父,曹贼果然奸诈!乘我军主力尽在渭南,竟已偷渡河西,立下营寨!我军如今前后受敌,‘气脉’受制,如之奈何?”马超的“焦躁之意”溢于言表。
帐下部将李堪,其“谨慎之意”向来为重,出列道:“少将军,眼下我军‘锐气’已挫,曹军又得‘地利之便’。不如暂且割让部分边远之地,向曹操请和,两家罢兵。待捱过这个酷寒的冬天,我军休养生息,重振‘西凉雄风’,到春暖花开之时,再与曹贼计较,夺回失地,亦未为晚也!”
韩遂捻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点头道:“李将军此言,颇合‘避实击虚’之道,不失为眼下稳妥之策。与曹操这等‘奸雄之意’深沉者周旋,不可一味硬拼‘血气之勇’。”
马超闻言,心中犹豫。他何尝不知暂避锋芒的道理,但他心中那股滔天的“复仇烈焰”尚未平息,让他向杀父仇人低头求和,这股“屈辱之气”实在难以下咽。
部将杨秋、侯选等人亦纷纷劝说求和,言辞恳切,皆点出目前西凉军“四面受敌之危”。
韩遂见状,遂顺水推舟,派遣心腹杨秋为使者,前往曹营递交“求和文书”,书中言辞谦卑,表示愿意割让部分土地,以求两军暂时休战,共渡寒冬,并暗示待来年开春,可再议“臣服朝廷”之事。
曹操接到杨秋递上的“求和文书”,看着那字里行间透出的“乞降之意”,心中冷笑,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对杨秋道:“汝且回寨,待孤与众将商议,明日再遣人回报。”
杨秋辞去。贾诩缓步入内,目光如炬,问道:“丞相,韩遂此举,其‘真实意图’何在?”
曹操反问道:“文和有何高见?”
贾诩笑道:“兵不厌诈。韩遂老狐狸,其‘求和之意’恐非真心,不过是想借此拖延时间,以待‘天时’或‘外援’之变。丞相何不将计就计,伪作应允,然后便可用那‘反间之计’,使其与马超之间‘猜忌之气’大盛,‘同盟之意’彻底崩裂。届时,无需我军强攻,西凉军自乱阵脚,一鼓可破也!”
曹操闻言,抚掌大笑,那股“奸雄得意之意”毫不掩饰:“天下高见,多有暗合!文和之谋,正与孤心中所想如出一辙!此计若成,马儿那‘匹夫之勇’,不足为虑矣!”
于是,曹操一面遣人回复韩遂,言语温和,表示体谅西凉军远道而来,“水土之气”不服,愿意接受和谈,待他日“天时稍暖”,再“徐徐退兵”,并将河西之地“归还”西凉,以示“诚意”。另一面,却暗中下令军士加紧搭建浮桥,做出要从渭南大规模撤军的假象,以麻痹西凉军。
马超得到曹操的回书,心中疑虑更甚,对韩遂道:“叔父,曹操虽表面应允和谈,但此人‘奸诈之意’深入骨髓,绝非易与之辈。倘若我等不加防备,只怕会反受其制,被其‘诡计之气’所乘。依侄儿之见,我与叔父当轮流调兵,加强戒备。今日叔父提防曹操正面,侄儿便提防其河西奇兵;明日则反之。如此分头戒备,使其‘反间之计’无隙可乘,方能保全我西凉军一丝‘元气’。”
韩遂听闻马超言语间似乎已对自己有所提防,心中亦不快,但表面上仍点头称是。
两人的这些小动作,很快便有曹军细作报知曹操。曹操听罢,对贾诩笑道:“呵呵,文和你看,鱼儿快要上钩了。马超此子,‘勇则勇矣,却少城府之意’,稍有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之气’大盛。吾事济矣!”他转头问帐下:“明日,该轮到何人防备我军正面?”
亲兵答曰:“禀丞相,明日当是韩遂所部。”
次日,曹操尽起大军,列于土城之下,左右皆是精锐“虎卫”,“军气”森严。曹操却卸去甲胄,只着便服,匹马立于阵中,其“从容之意”令人捉摸不透。
韩遂军中,不少士卒未曾亲眼见过曹操,皆好奇张望。
曹操朗声大笑,运起“传音之术”,声音远远传遍韩遂军阵:“哈哈,韩将军麾下诸位将士,莫非都想一睹我曹孟德的真容?其实,我与常人无异,并非生有四目两口,只不过是‘智谋之意’比寻常人多一些罢了!今日天气不错,何不出来叙叙旧?”其言语间,不带丝毫“杀伐之气”,反而透着一股“亲近拉拢之意”。
韩遂军士闻言,不少人脸上竟露出些许“敬畏之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野史!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野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