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的话如同重锤,敲击在孙权动摇的心神之上。孙权紧绷的肩膀略微放松了一些,眼中重新聚起了些许光亮。他深吸一口气,叹道:“诸人议论,着实让孤大失所望!子敬之言,与孤心中所想不谋而合!此乃上天以子敬助我啊!只是……曹操新得袁绍北方百战之众,近又得了荆州水陆之兵,他的军队如同一体巨大的,充满死亡与征服意念的战争机器,势头实在太大,孤恐……孤恐难以抵敌啊……”
他心中升腾而起的抗拒之“意”虽然被点燃,但很快又被对曹操势力的巨大恐惧所浇熄。那股恐惧,仿佛有实质,沉沉压在他的胸口。
“主公勿忧。”鲁肃见状,趁热打铁道,“肃此次前往江夏,寻到一人,身怀匡扶天下的大才,他的智慧与心志远超常人,必能为破解此局指出明路。他便是诸葛瑾的亲弟——隐居隆中、有卧龙之名的诸葛亮!”
孙权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如同听到了不可思议之事:“卧龙先生,果真在此处?”
“正在馆驿中暂歇。”鲁肃肯定地答道。
孙权当即决断:“今日天色已晚,不便相见。明日辰时,便召集众文武,先让先生见识一下我江东的英杰风采,再行升堂议事!”他隐隐露出了一丝身为吴侯的骄傲之意,想让孔明见识到江东的人杰辈出,或许也是在为自己的决策增加底气。
鲁肃领命而去。回到驿馆,见孔明时,再次郑重叮嘱:“明日面见我主,切记不可直言曹操兵力之盛!主公心性易激,却也易被实情吓退!”
孔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微不可察的精光,继而露出那个熟悉的淡然笑容:“亮心中明白,自有对答之妙,定不误事。”他所说的“见机而变”,显然不仅是言语上的技巧,更包含了根据对方“意”之强弱和流向,运用自身“心法”进行引导甚至对抗的深层含义。
次日,鲁肃引领孔明来到孙权幕下。厅堂内已聚集了二十余位江东名士,包括张昭、顾雍等人。他们峨冠博带,端坐凝重,周身流露出各自的“意”:有的严谨务实,有的沉稳持重,有的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气或畏怯。整个厅堂的氛围,因他们驳杂的“意”念交织而显得复杂且带着淡淡的低压。
孔明缓步入内,身形清癯,气质卓然。他的目光平和却仿佛能穿透人心,那股渊渟岳峙般的沉静之“气”,与厅中或焦虑或畏缩的气场格格不入,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他逐一与众人见礼,口中询问姓名,语气平淡,但每报上一个名字,他似都在默默感知对方的“意”之波动,分析其深浅。
施礼毕,孔明入座客位,目光扫过众人。张昭等人打量着孔明,见其丰神飘洒,器宇轩昂,那内敛却深邃的气场让他们本能地提高了警惕。他们感知到这个年轻人在平和的外表下,隐藏着一股强大而难以测度的精神力量。他们料定此人定是来说动孙权抗曹的。
张昭率先发难,他的眼神锐利,带着一丝居高临下的傲慢“意”直逼孔明:“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这话看似平实,实则暗含挑衅,质疑孔明是否有真才实学,他的“意”是试图先声夺人,挫败孔明的气焰。
孔明仿佛未曾察觉这股暗流,微笑道:“此乃亮平生区区小可的比拟而已。”他未直接肯定,显得谦逊,却也留下余地。他的回应柔韧如水,化解了张昭试探性的第一击。
张昭并未因此放松,他继续深挖,试图从刘备的狼狈中寻找孔明的破绽,进一步瓦解其“意”的支撑点:“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先生辅佐之后,犹如鱼得水,众人皆谓刘豫州将席卷荆襄。以为他将借先生这股强大‘气’运与智谋,荡涤宇内。**谁知一朝被曹操所得,竟仓皇北逃,失魂落魄,沦落至此,依附他人鼻息。这未审是先生何种高妙主见?”张昭的话语带着讽刺,试图通过强调事实的败绩来削弱孔明引以为傲的才华,进一步冲击他建立“意”的基础。
孔明听到这话,眼中闪过一道冷光,那是他心神被触及的瞬间。他心中忖度:张昭此人,老谋深算,不愧是江东第一谋士。要说服孙权,必须先击溃这些动摇军心的腐朽之‘意’。他收敛心神,反唇相讥,语言如剑,直刺对方的核心:
“吾主欲取汉上之地,实是易如反掌。只是我家主公心怀仁义,其‘仁德之意’昭显,不忍强夺同宗刘景升的基业。奈何刘琮小儿听信谗言,竟以卑劣之‘意’擅自投降,才使得曹操得以猖獗至此。我家主公暂时屯兵江夏,乃是静候时机,另有良图,其战略深邃,非尔等囿于一隅、心志浅薄者可以揣测。”
孔明的话语已不仅是逻辑上的辩驳,更掺杂着一股锐利的精神压制。他说到刘琮的“卑劣之意”时,声音中带着明显的贬斥,无形中对其进行了“意”的攻击。说到江东众人的“心志浅薄”,更是直接针对了他们的精神修为不足,使得好几个谋士的脸上露出不悦甚至隐隐的痛苦之色——他们感觉到一股强大的意念冲击了他们的心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野史!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野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