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龙绕村:双生谷畔的非遗振兴记:雨丝斜斜掠过双生谷的竹林时,温如霜正蹲在糖龙民俗村的晒谷场边,手把手教村民阿桂整理展板上的老照片。照片里的阿桂还是去年模样,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攥着熬糖的铜锅铲,眼神里满是对“糖龙能当饭吃”的怀疑。而此刻,阿桂指尖划过照片里自己粗糙的手掌,再低头看看展板旁游客刚签下的“体验预约单”,眼角的笑纹里都浸着暖意。
“温博士,您看这张‘祈雨糖龙’的解说词,我再背一遍您听听?”阿桂清了清嗓子,声音比初次试讲时稳了不少,“民国二十年双生谷大旱,老辈人用麦芽糖熬了丈二长的糖龙,绕着村口老槐树摆三圈,村民们捧着糖龙碎片祈雨,三日后竟真来了甘霖……”温如霜笑着点头,指尖点在展板角落的小字注释上:“这里补充一句‘糖龙碎片后来分给了村里孩童,象征把希望传给下一代’,更能体现民俗里的温度。”
不远处的民宿工地上,风痕正踩着梯子调试屋檐下的投影设备。他穿着沾满灰的工装裤,手里攥着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着“糖龙主题智能导览系统”的调试界面。见温如霜望过来,他抬手比了个“OK”的手势,按下了启动键——暮色渐浓的屋檐下,突然映出一条金灿灿的糖龙虚影,龙身顺着木梁蜿蜒,鳞片上还缀着细碎的“糖霜”光点,引得路过的村民纷纷驻足惊叹。
“风工程师,这龙晚上真能跟着客人走?”村民老周凑过来,指着风痕腰间挂着的蓝牙信标,眼里满是好奇。风痕解下信标递给他:“您拿着走两步试试。”老周半信半疑地迈步,屋檐下的糖龙果然慢悠悠跟了上来,龙首还时不时朝他“点头”。“神了!”老周笑得合不拢嘴,“以后客人住进来,走哪儿都有龙跟着,咱这民宿可太不一样了!”
这一切,要从一年前说起。那时双生谷深处的清溪村还是个藏在山坳里的穷村子,年轻人多半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温如霜和风痕第一次来调研时,村里唯一的“特产”,是老人们过年时才会熬的糖龙——用麦芽糖熬到琥珀色,捏成巴掌大的龙形,给孩子当零食。可就算是这样的糖龙,也快没人会做了。
“不能让这手艺断了。”温如霜拿着从村民家翻出的残破糖龙模具,对风痕说。模具是陶制的,龙纹已经模糊,却还能看出当年的精致。风痕摩挲着模具边缘,突然有了主意:“光靠老人们做不行,得让糖龙变成能养活村子的产业。”
两人说干就干。温如霜先在村里办起了“民俗讲堂”,把老匠人请来讲课,教村民熬糖、塑形,更重要的是讲糖龙背后的故事——哪道工序对应着古代的祭祀仪式,哪种花纹藏着祈福的寓意。一开始,没多少村民愿意来,觉得“说故事不能当饭吃”。直到温如霜带着第一批学完的村民,去县城的非遗展上演示,游客围着他们买糖龙、听故事,一天就赚了平时半个月的收入,村里人才动了心。
风痕则把更多心思花在了“科技赋能”上。他知道村民们没多少文化,设计的“数字糖艺工具”都尽量简化——熬糖的铜锅加装了温度传感器,屏幕上用红、黄、绿三色提示火候;塑形用的3D打印模具,只需要按下对应的龙形按钮,就能自动吐出半成品。更贴心的是,他还在工具上贴了手写的方言标签,“火候到”“该翻面”,老人们一看就懂。
可光有手艺还不够,怎么让外人知道清溪村的糖龙?两人又盯上了村里闲置的老房子。清溪村的房子都是黑瓦木梁的老建筑,闲置久了快塌了,风痕请人加固修缮,保留了老房子的韵味,又在里面装了智能设备;温如霜则牵头办起了“糖龙体验工坊”,游客来了能跟着村民学熬糖、做糖龙,累了就住民宿,吃的是用糖料副产品做的菜——糖渍山药、陈皮糖粥,连喝的茶里都加了熬糖剩下的麦芽浆。
“刚开始办体验课的时候,我紧张得手都抖。”村民阿桂想起第一次当讲解员的样子,忍不住笑,“客人问我‘这糖龙为什么要捏九个鳞片’,我半天答不上来,还是温博士帮我圆的场。”现在的阿桂,不仅能把糖龙的历史讲得头头是道,还能根据客人的年龄调整讲解方式——给孩子讲“糖龙爷爷的故事”,给年轻人讲“非遗创新”,给老人讲“老手艺里的旧时光”。
风痕设计的智能导览系统,更是成了民宿的“招牌”。客人一进民宿,就能领到一个小巧的糖龙造型手环,走到哪儿,对应的讲解就会自动播放——在院子里,能听到“糖龙与清溪村的传说”;在厨房,能听到“糖龙食材的挑选秘诀”;就连在客房里,睡前还能听到温如霜录制的“糖龙民俗小故事”。有次一个上海来的游客,带着手环在村里转了一整天,临走时说:“我走了这么多民宿,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来‘住店’,是来‘听故事’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