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当天,天刚亮就有人来排队。第一个进馆的是李奶奶,她在自己的“梅花糖龙”前站了好久,AR屏幕里播放着她的声音:“那时候我二十岁,跟王姐学做糖龙,她教我熬糖要顺时针搅,不然糖会糊。现在王姐不在了,看见这糖龙,就像看见她一样。”李奶奶的孙子举着手机,把这段视频录下来,说要发给在外地的爸爸看。
刘爷爷的“松鹤糖龙”前围了不少人,AR屏幕里,他演示拉糖丝的画面引得孩子们惊呼。“刘爷爷,你能再做一次吗?”一个小男孩拉着刘爷爷的衣角问。刘爷爷笑着点头,温如霜早就准备了熬糖的工具,就在博物馆的角落设了个“体验区”。那天,刘爷爷教孩子们拉糖丝,风痕在旁边帮忙调温度,温如霜则给围观的居民讲“松鹤糖龙”的寓意,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满是糖香的空气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沾着笑意。
小宇的“歪尾巴糖龙”在“成长墙”上特别显眼,AR屏幕里播放着他的话:“我下次要把龙尾巴捏直,还要给糖龙加上鳞片。”有个小女孩看完,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也想做糖龙,我想把我的糖龙放在这里。”
闭馆时,风痕和温如霜收拾展品,发现有个小朋友在留言本上写:“我知道了,糖龙不是博物馆里的老东西,是刘爷爷、张阿姨还有我都能做的手艺。”温如霜把留言本收好,笑着对风痕说:“你看,我们想做的,不就是这个吗?”
风痕点头,他看着展柜里的糖龙,有的精致,有的粗糙,有的甚至有些变形,但每一只都闪着光——那是居民们把自己的日子、回忆、心意,都揉进了糖里,做成了龙的样子。他忽然明白,传承不是把技艺锁在玻璃柜里,是让它走进社区,走进每个人的生活,让邻居变成传承人,让孩子变成接班人。
那天晚上,社区活动室的灯亮到很晚。风痕在调试AR系统的后台,发现有居民上传了自己做的糖龙照片,还附了句:“下次开展,能把我的糖龙也放进来吗?”温如霜在旁边整理留言本,看见有人写:“希望明年能看见更多人的糖龙。”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满屋子的糖龙上。风痕和温如霜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个小小的社区糖龙微型博物馆,不是终点,是起点。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带着自己的糖龙故事来这里,把糖龙的甜,传得更远,更久。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