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可以从造型上调整?”温如霜看着模拟运输中不断碰撞的糖龙,突然提出想法,“传统糖龙都是立体造型,龙身细长,容易折断。我们能不能设计‘可拆分式糖龙’,运输时拆成龙头、龙身、龙尾,到货后再组装?这样既能保留传统造型,又能减少碰撞。”
风痕眼前一亮,立刻用3D建模软件设计可拆分结构。他们将龙身分成三段,接口处设计成“榫卯”样式,既符合传统工艺美学,又能轻松组装。测试时,拆分后的糖龙装在定制的分隔盒里,经过300公里的模拟运输,破损率降到了5%以下。
“但组装会不会增加用户的麻烦?”张总在中试会议上提出疑问,“要是消费者不会组装,反而会影响体验。”
温如霜早有准备,她拿出设计好的“组装指南”,封面印着传统糖龙纹样,内页用漫画形式展示组装步骤,还附带了一段老匠人讲解榫卯文化的短视频二维码。“我们不仅要解决运输问题,还要借组装的过程,让消费者了解糖龙的工艺美学。”她笑着说,“每一步组装,都是一次文化传递。”
张总接过指南,连连称赞:“这个思路好!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保留了文化味,市场接受度肯定高。”
接下来的一个月,实验室进入中试阶段。风痕团队优化了3D打印模具,让可拆分糖龙能适配启航食品的生产线;温如霜则根据不同节日,设计了“春节福龙”“中秋月龙”等主题包装,包装上印着对应的民俗故事,还附赠了迷你糖龙制作手册。
中试第一批生产了5000套“春节福龙”,储存期达到20天,经过跨省市运输,破损率仅3%。上市后,首批产品在一周内售罄,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分享组装糖龙的过程,还晒出自己跟着手册制作的迷你糖龙。
“没想到传统糖龙能这么受欢迎!”李院长在实验室阶段性总结会上,拿着销售数据感慨,“这不仅是技术的成功,更是文化的成功。”
风痕看着数据,又看向身旁的温如霜,眼底满是笑意。“要是没有你把控文化导向,我们可能只会做一个‘耐放的糖块’,而不是有灵魂的糖龙。”
温如霜笑着摇头,翻开笔记本,上面记着新的计划:“接下来我们可以研发‘季节限定款’,比如清明的‘柳龙’、端午的‘龙舟糖龙’,再结合各地民俗,推出地域特色款。技术解决了‘走出去’的问题,文化才能让它‘留下来’。”
实验室的窗外,阳光洒在展示架上的糖龙样品上,从传统的立体糖龙到可拆分的产业化糖龙,再到未来的季节限定款,每一款都泛着琥珀色的光,像是在诉说着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里的新生。风痕和温如霜看着这些样品,知道他们搭建的不仅是一个实验室,更是一座连接传统与产业的桥——让糖龙从双生谷的展馆里走出来,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让非遗的传承,有了更长久、更广阔的可能。
三个月后,糖龙创新实验室发布了《糖龙产业化技术白皮书》,详细阐述了储存、运输、生产的技术标准,以及文化传承的规范。不少地方的非遗项目前来取经,希望能借鉴“文化+技术”的模式,推动当地传统技艺的产业化。
在双生谷的糖龙展馆里,新增了一个“糖龙产业化”展区,展示着实验室研发的模具、包装、产品,还有消费者的反馈留言。风痕和温如霜站在展区前,看着游客们驻足观看,听着孩子们兴奋地讨论“要组装一个属于自己的糖龙”,两人相视一笑——他们知道,糖龙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新的篇章。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