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痕沉默了。他想起自己做过的一个机械臂项目,当时为了让机械臂精准模仿人的动作,他采集了上千组数据,可最终机械臂做出的动作,还是少了人的灵活性。那时他以为是数据不够多,现在才明白,有些东西本就不是数据能衡量的。
展馆里的挂钟敲了十下,阳光透过窗户,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温如霜的笔记本摊在展柜上,其中一页画着双生谷的地图,标注着“周家糖坊遗址”“祈雨台”“老槐树下糖渣埋葬处”,每一个标记旁都写着简短的故事。风痕凑过去看,看见其中一行小字:“糖龙不是死的工艺品,是活的文化——它的每一片鳞片,都藏着双生谷人的日子。”
“我不是要跟你争对错。”温如霜的声音轻了些,“只是希望你在敲代码的时候,能记得糖龙里藏着的人。比如你做3D建模,能不能不要只追求参数精准,也留一点空间给匠人——让他们能根据当天的心情、谷里的天气,调整一点弧度,添一点自己的东西?”
风痕低头看着平板上的数字糖龙,突然伸手,在建模软件里加了一个“手动调整”的模块——匠人可以在基础模型上,用触屏笔直接修改龙角的弧度、鳞片的密度,就像在糖坯上用手捏合一样。做完这个调整,他心里那种“不完美”的感觉突然消失了。
“这样呢?”风痕把平板递给温如霜。
温如霜接过,指尖在屏幕上滑动,调整着龙尾的曲线。阳光落在她的手上,和展柜里那条民国糖龙的糖体一样,泛着暖融融的光。
“这样很好。”温如霜笑了,眼睛弯成月牙,“既有代码的精准,也有人的温度。”
展馆外传来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声,熬糖的焦香又浓了些。风痕看着温如霜在笔记本上记录下“3D建模可保留手动调整空间”,突然觉得,或许科技与传统的边界,从来不是非此即彼——就像糖龙需要糖霜的甜,也需要匠人的手温,二者混在一起,才是真正的传承。
他掏出手机,把刚才修改后的建模图发给团队成员,附言:“明天来双生谷,我们去跟老匠人聊聊,看看他们想要什么样的‘调整空间’。”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温如霜刚好抬头,对着他举了举笔记本:“下午我要去祈雨台调研,那里有清代的糖龙模具,要不要一起?说不定能给你的建模找些灵感。”
风痕点头,把平板放进包里,指尖还留着屏幕的余温。他抬头看向展柜里的民国糖龙,那条带着缺口的糖龙,在阳光下好像活了过来,龙鳞上的纹路,正慢慢和他脑海里的代码线条,缠绕成一条新的龙。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