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活字印刷术之后,王镜对要印刷的书籍已有清晰规划。
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州郡的政令、律法条文大量印刷出来,这样就能快速、准确地把政策传到各个县乡,避免下面的小官吏私自篡改或者故意拖延,能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巩固统治。
接着,王镜打算印一些经典书籍,比如《论语》《孝经》这些儒家经典,让更多人能读到。同时,像农书、医书这种实用的通俗读物也要大量印刷,让老百姓能学到实用的知识。
王镜还打算在各郡治所设立官办印刷坊,低价印制教材,开办官学,吸引寒门学子前来求学。
东汉识字的人少,多数人没机会接触文字。王镜希望通过活字印刷术,让文字到处都能看到,让大家有更多学习的机会,这样一来,大家就会想着去识字了。
如今正值春耕时节,王镜命人用活字印刷术印制了大批书册,分发到各县乡。这些书本纸张虽略显粗糙,却比手抄本便宜许多。
……
寿春
夕阳西下,田野间飘着新翻泥土的气息。几个农人扛着锄头往村里走。村口的井台边,几个妇人正弯腰打水。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里正李老汉抱着一摞崭新的书册,气喘吁吁地跑进村子。他的脸上泛着红晕,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却掩不住眼中的兴奋。
李老汉高声喊道:“快!快来看!州牧大人发下来的新规,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几个农人面面相觑,迟疑地围了上去。他们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触碰着书页,生怕弄脏了这些从未见过的宝贝。
一个老农低声问道,眼里满是疑惑:“这……这是啥?”
李老汉咧嘴一笑:“是政令!是律法!往后咱们交多少税、服多少役,都在这上头写着呢!”
一个年轻后生挠了挠头,语气里带着几分失落:“可咱们不识字啊……”
李老汉拍了拍胸脯,“怕啥!州牧大人早想到了,叫咱们每晚在晒谷场诵读,教大伙儿认字!”
夜幕降临,晒谷场上火光摇曳,映照着一张张黝黑而期待的脸庞。李老汉坐在一块磨盘上,小心翼翼地翻开书册,清了清嗓子,开始一字一句地念起来。
“初平四年,江东各郡田赋减半……”
人群里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
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瞪大了眼睛,嘴唇微微颤抖:“减……减半?”她低头看了看怀里的孩子,又抬头望向李老汉,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李老汉重重地点头,“对!减半!往后咱们交的粮食,只有往年的一半!”
一个瘦削的老汉猛地站起身,眼眶发红:“老天爷啊!这……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几个年轻后生挤到前面,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书册上的字迹,仿佛要把它们刻进脑子里。其中一个低声喃喃:“要是能认字就好了……”
李老汉安慰道:“别急,慢慢来!咱们每晚都读,早晚能学会!”
散场时,村民们仍沉浸在兴奋中,三三两两地议论着。村东头的张老汉把分到的书册紧紧裹进一块油布里,又用手轻轻抚平,生怕折了边角。他抬头望了望星空,喃喃道:“这书……得供在祖宗牌位旁边啊。”
……
吴郡
烈日当空,田里的稻苗刚抽出青穗,几个农人蹲在田埂上,愁眉苦脸地拨弄着蔫黄的叶子。
农人叹了口气,“这苗子怎么越长越瘦?再这样下去,秋收怕是连税都交不上。”
正说着,村口传来一阵喧闹声。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几个穿着短褐、头戴斗笠的汉子大步走来,身后还跟着两个推着独轮车的差役,车上堆满了崭新的书册。
有人眯着眼认出了领头那人。“是农官!”
农官姓陈,是州牧派人教农人种地的。
他走到田边蹲下,抓起一把土搓了搓,又拨开稻丛仔细查看,眉头越皱越紧。
“种得太密,稻子们抢日头、抢养分,最后谁都长不好。浇的水少了,神稻得一直有水,水稻渴着了,也长不好。”“这可怎么是好?”
农官摇摇头,从怀里掏出一本《江东农事》,翻到了一页指给众人看:“这书上写得明白,要合理密植,稳定灌溉。”
围观的农人们面面相觑,他们这辈子头回听说种地还要按照书本来。
一个年轻后生壮着胆子问:“大人,这书……能借我们看看不?”
农官笑了,转身从独轮车上抱下一摞书:“州牧大人特意印了发给各村。来,每人一本。不认字没关系,我们挨个村子教。”
晒谷场上很快支起了木架,陈农官把《江东农事》摊开挂在架子上,指着上面的图画讲解。
农人们围坐成圈,眼睛瞪得溜圆。图上画着整齐的田垄,标注着何时播种、怎样施肥,连除虫的法子都画得一清二楚。
“原来粪肥要这么沤!我家都是直接泼进田里,难怪烧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手握金手指,在三国当天命之女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手握金手指,在三国当天命之女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