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初冬,昌平市的天空格外晴朗。市委书记何大清站在市委大院门口,不时抬手看表,又整理一下深蓝色的中山装领口。他昨晚接到上面紧急通知,大领导要来昌平考察,他不得不提前结束休假赶回来。
"何书记,大领导的车队已经过了东郊,再有二十分钟就到。"市委秘书长小跑过来报告。
何大清点点头,深吸一口气。他今年五十四岁,在市委书记位置上已经干了近五年,将昌平从一新划地级市发展成了四九城经济第一明星城市。但面对即将到来的首长,他依然感到一阵紧张和兴奋。
年初以来,首长病重的消息在高层不胫而走。而这位即将到来的大领导,经首长推荐,已经开始主持政务院的部分工作。
十辆黑色轿车组成的车队缓缓驶入市委大院。中间那辆考斯特中巴车格外显眼。车门打开,一位身材不高但精神矍铄的老人走了下来,正是大领导本人。
"首长好!"何大清快步上前敬礼。
大领导笑着握住他的手:"何大清同志,久闻大名啊。昌平这几年发展得很好,我特意来看看。"
何大清感到首长的手温暖而有力,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他引大领导进入会议室,简要汇报了昌平的基本情况。
"首长,我们昌平分为三个片区发展。"何大清指着墙上的地图,"昌平片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延庆片区主打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怀柔片区则是科技创新高地。"
大领导边听边点头,不时在小本子上记录。当何大清提到怀柔的计算机和通信工业时,大领导眼睛一亮:"走,带我去看看你们的工业园区。"
考察车队穿过昌平市区,街道两旁是整齐的梧桐树,新建的住宅小区和商业中心错落有致。大领导透过车窗观察着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工业园区内,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何大清介绍道:"这是我们与德国合资的精密机械厂,去年产值已经突破一亿元。"
大领导走进车间,与工人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情况。一位年轻的技术员激动地说:"首长,我每月工资120元,厂里还分配了宿舍!"
"好啊,就是要让工人同志过上好日子。"大领导拍了拍技术员的肩膀。
中午简单用餐后,大领导提出要去"华夏第一村"秦家村看看。这个村子是何大清亲自抓的典型,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惊人的2000元,是四九城平均水平的五倍。
秦家村的道路全部硬化,家家户户都是别墅,家家通电话。村支书秦大山向大领导汇报:"我们村办企业去年利润200万元,每个村民都享受医疗和教育补贴。"
大领导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村办养植厂和食品加工厂,详细询问了经营模式和利润分配方式。临走时,他对何大清说:"这个典型很好,要在全国推广。"
一整天的考察下来,年近七旬的大领导虽然略显疲惫,但精神依然矍铄。晚饭后,何大清刚回到招待所准备休息,秘书匆匆赶来:"何书记,首长请您过去谈话。"
何大清心头一紧,迅速整理着装,带着工作笔记本前往大领导的房间。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可能才刚刚开始。
大领导的临时办公室设在招待所最好的套间里,简朴但整洁。何大清轻轻敲门,听到里面传来一声沉稳的"请进"。
推门而入,大领导正坐在沙发上翻阅文件,眼镜架在鼻梁上,显得格外专注。见何大清进来,他摘下眼镜,示意对方坐下。
"大清同志,今天看了昌平,确实不错。"大领导开门见山,"但我更想听听你的思路,这些成绩是怎么取得的?"
何大清早有准备,从包里拿出几份材料:"首长,这是昌平发展的详细报告。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因地制宜,分类发展'..."
他详细阐述了三个片区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如何利用昌平线区的工业基础、延庆的生态资源和怀柔的科研优势,形成互补发展的格局。讲到关键处,他甚至站起来在地图上比划。
大领导听得很认真,不时提问:"怀柔的科研投入占财政支出多少?引进人才有哪些具体政策?村办企业的利润如何分配?"
何大清一一作答,数据详实,思路清晰。他能感觉到大领导眼中的赞许越来越明显。
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何大清以为考察就要结束时,大领导突然话锋一转:"大清同志,你对当前甘省的落后状态怎么看?"
这个问题如同一记惊雷,让何大清猝不及防。他端起茶杯掩饰自己的惊讶,茶水已经凉了,苦涩的味道在舌尖蔓延。
甘省,中国西部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去年人均GDP不到昌平的五分之一。何大清瞬间明白了大领导的用意——这不是简单的调研考察,而是一次特殊的人事考察。
他放下茶杯,谨慎地回答:"首长,甘省的情况确实比较困难。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外流严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为傻儿子改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魂穿何大清之娶淮菇为傻儿子改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