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丁巳,众人继续研讨。荀顗、袁亮等人商议后说道:“三代建国,分封诸侯治理天下。在其衰落之时,没有土崩瓦解的局势,以德怀柔相对容易,以武力征服则较为困难。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以强凌弱、相互兼并,道德被弃,智谋武力盛行,所以秦朝的弊端可以靠武力解决。少康广施仁德,是仁者中的英豪;高祖善用武力,是智者中的俊杰。二人仁智不同,确实有很大差异。《诗经》《尚书》中记载殷中宗、高宗,都将他们列为大雅之人,少康的功绩超过这二位君主,理应也被列为大雅。所以,少康更优,正如陛下所言。”
崔赞、锺毓、虞松等人则发表不同看法:“少康虽积累仁德,但他上承大禹的恩泽,内有虞、仍的援助,外有靡、艾的辅佐,而寒浞作恶多端,不得民心,浇、豷也众叛亲离,少康得以复国,有一定的凭借。而高祖刘邦出身布衣,率领乌合之众成就帝业。论德行,少康更优;论功绩,高祖更多;论凭借,少康更容易;论时机,高祖更艰难。”
曹髦听后,耐心解释道:“诸位说少康有凭借,高祖创业艰难,确实如此。但诸位不知,三代之时,依靠仁德成就功勋是何等困难;秦、项之际,凭借武力获取成功又是何等容易。况且,太上立德,其次立功。高祖虽功高,但他的德行远不及少康。而且,仁者必有勇,诛杀暴徒必定要用武力,少康的威武未必就低于高祖。只是《夏书》大多失传,记载残缺,所以他的功勋美德未能详尽记载,唯有伍员大略提及他恢复大禹的功绩,光复旧物,继承圣业,遵循旧制。若不是兼具大雅之才,怎能做到这些?倘若古代典籍完备,事迹详细,又怎会有不同的看法呢?”
一番话说完,群臣纷纷心悦诚服。中书令虞松上前说道:“少康的事迹,年代久远,文献记载模糊,所以从古至今,议论之人很少提及,他的美德也被埋没。陛下用心探究古代之事,称赞少康的美德,让他的功绩显于千载之后,应当记录下来,流传后世。”曹髦谦虚地回应:“我学识浅薄,见闻不广,担心自己的论述不够恰当。即便有可取之处,也不过是偶然说中,不足为贵,恐怕会被后世贤者笑话,彰显我的愚昧。”于是,侍郎锺会退下后,将众人的讨论整理记录下来 。
夏四月庚戌,高贵乡公曹髦坐在朝堂之上,神色庄重地宣布一项诏令:赐予大将军司马昭衮冕之服以及配套的赤舄。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白话三国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