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八年,即公元196年。
正月,时年三十一岁的大将军、凉侯刘昆接受了百官的朝拜,被少帝刘辩正式册封为唐王。
新晋唐王刘昆深谙“治国先治吏”之道,决定以铁腕整顿朝廷吏治,开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贪风暴。
他手下最得力的四位军师荀攸、贾诩、郭嘉和许攸迅速行动,制定出了详尽周密的反贪方案。
这场反贪风暴由御史台和刑部牵头主导,唐王直属的特务机构“绣衣卫”负责秘密调查和抓捕。
御史台的主要官员,如御史中丞华歆,治书侍御史满宠和陈宫,都是精通《汉律》的顶尖人才。
他们负责统筹法律条文,审理查办的大案要案。
兼任刑部侍郎的御史丞田丰,则以其一贯的一丝不苟,确保每一条罪证都确凿无误,经得起任何检验。
短短十数天之内,这场风暴就席卷了整个长安朝廷。
偶尔也有一些走投无路的官员,试图焚毁账本证据,甚至派遣杀手死士行刺调查官员。
更有甚者,还妄图发动局部兵变来对抗朝廷。
然而,唐王刘昆对此早有预料和部署,“绣衣卫”的密探如同影子一样监视着各方动向,任何叛乱的苗头在刚刚燃起时就被迅速扑灭。
在这场风暴中,《大汉日报》成为了唐王手中最为犀利的舆论武器。
报社主编祢衡以笔为刀,用连篇累牍、极其详尽的报道,将肃贪的每一个进程公之于众。
报纸用整整一个版面,揭露了前任某户部高官的罪状。
“他家里窖藏的金银,多得几乎能抵上国库的一半;他宅邸的奢华程度,甚至超过了亲王的规格!”
报道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了他是如何克扣阵亡将士家属的抚恤金,如何与不法奸商勾结抬高京城及天下各地的粮价,导致普通百姓生活困苦。
另一篇报道则聚焦于某郡太守,不仅详细列出了他的罪证,还活灵活现地刻画了他被抄家时“吓得瘫软在地,哭得眼泪鼻涕横流”的丑态。
这些极具冲击力的报道在长安城的茶楼酒肆被人们争相传阅,引发了朝廷和民间的巨大震动。
老百姓们拍手称快,纷纷称赞唐王是为民做主的青天。
而那些暂时还没有被查到的官员,则个个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有的人连夜把贪污来的钱财偷偷扔进后院的深井里,有的人则仓皇失措地收拾细软,想要逃离长安……
当反贪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朝廷北疆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捷报。
蒙州总督关羽联合安南都护府和龙骧军团,成功击败了北方的丁零人,将蒙州以北辽阔的草原地带也并入了朝廷的版图。
三月,出征的大军凯旋归来。
战士们铁甲闪烁,军旗遮天蔽日。
长安城的百姓自发地聚集在道路两旁欢迎英雄们归来,整个朝廷的士气为之大振。
同样是在三月份,遥远的江东地区,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变发生了。
小霸王孙策在丹徒狩猎时,遭到了原吴郡太守许贡门客的伏击刺杀身死。
他的弟弟孙权,当时年仅十四岁,在一众江东本地豪强势力的拥立下,继承了孙策的地位。
经过这场铁血的反贪风暴,朝廷的风气为之一新。
官吏体系更加清明,行政办事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以唐王刘昆为核心的长安朝廷,威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赢得了更多天下人真心的拥戴。
到了熹平八年秋天,由于有效的治理和风调雨顺,朝廷控制下的各州郡都迎来了难得的大丰收。
关中平原上麦浪翻滚,冀州大地粟米满仓,徐州地区的渔业和盐业收入丰厚,并州、蒙州和辽州更是牛羊成群……
各地官仓和民间储备都变得充实,百姓的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帝国的北方已经基本平定,只剩下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占据豫章郡的曹操以及江东的新主孙权等寥寥几股势力尚未归附。
熹平八年十月,从掌管皇族事务的宗正府传出了一个消息,并迅速传遍了整个朝野。
德高望重的宗正刘虞,去世了。
这位刚正不阿的汉室宗亲,虽然不像原本历史轨迹中那样提前三年被公孙瓒杀害。
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英年早逝的命运,在五十三岁这个按理说还算年富力强的年纪,突然与世长辞。
当年,刘昆将刘虞从纷乱动荡的幽州调到相对安全的长安,任命他担任宗人府宗正一职。
本是爱惜他的才华和品德,想借此保护这位在幽州推行宽仁政策、深受百姓爱戴的正直宗亲。
想到这一点,刘昆不禁微微叹息,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中冰凉的玉圭。
像刘虞这样既忠诚又清廉的汉室栋梁,在这个乱世逐渐平定的时代,实在是越来越少了。
刘虞的葬礼举办得极其隆重,充满了哀荣。
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白色的旌旗在风中缓缓飘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凶兵:我为汉室续命八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