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珅的钢笔尖在纸面上停留了3.7秒,留下一团逐渐晕开的墨迹。
他盯着笔记本上这个不合规的污点,眉头皱成一个精确的9度角。更让他不适的是,污点周围那些无意识画下的小太阳图案——毫无意义的重复线条,与他标志性的工整公式形成刺眼对比。
"异常。"薛珅低声自语,声音在凌晨两点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台灯的光线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边缘锐利如切割好的几何图形。他翻回前一页,那里还记录着正常的物理竞赛笔记,每个数字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但自从第28页开始,一切都偏离了轨道。
【观察日期:6月8日
观察对象:张涛
现象描述:在讲解电磁感应时使用了非标准类比("就像自行车链条带动轮子"),但课堂理解效率提升42.3%
异常记录:我花费11分15秒思考这个类比的有效性边界,超出常规问题分析时长3.2倍】
钢笔在这里停住了。薛珅摘下眼镜,用衬衫下摆机械地擦拭镜片——这个动作在他情绪波动时会重复3到5次。重新戴上眼镜后,他在"异常记录"下方补了一行小字:
"备注:该变量具有持续干扰性"
"该变量"——这是薛珅笔记本中对张涛的称呼。从高二分班那天起,这个突然闯入尖子班的"普通班学生"就成了他精密计算世界里的一个异常参数。
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五人小群里,张涛发了一张照片:志愿填报手册被荧光笔涂得花花绿绿,旁边配文"救命!物理系和工科哪个食堂好吃?"
薛珅的嘴角产生了一个0.5厘米的位移——根据他的自我观察,这种面部表情变化有63%的概率发生在张涛的消息中带有学习相关内容时。他点开图片放大检查,注意到张涛的拇指边缘有墨水痕迹,指甲剪得参差不齐,桌角露出半包吃剩的薯片。
【补充观察:张涛的环境杂乱度指数7.8级,但学习资料摆放呈现特定规律性——高频使用材料半径50cm内可达性100%】
写完后薛珅立刻划掉了这行字。这不是科学观察,而是某种近乎...欣赏的情绪。他烦躁地合上笔记本,转而打开电脑里的"变量分析表"。
这个私人研究项目已经持续了两年三个月零十四天。原本只是出于好奇:一个摸底考年级排名第87的学生,如何在半年内挤进物理竞赛班?薛珅打算用数据解构这个现象,就像他分析任何异常实验数据一样。
但曲线图在六个月前开始完全偏离预期。
薛珅调出最新的对比图。当张涛的排名上升到第35名时,班级平均成绩提升了6.7分;当张涛开始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时,同学间知识交流频率增加了2.3倍;最令人费解的是,当张涛坐在姜凡旁边时,那位向来冷若冰霜的年级第一解题速度提升了18.9%。
"这不科学。"薛珅对着屏幕说。数据应该导向明确结论,而不是更多谜团。
他打开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存着所有关于"该变量"的记录:张涛在运动会上摔倒又爬起的连拍,张涛借阅过的每一本课外书的清单,张涛在各种小测中使用的独特解题思路的扫描件...
以及一段2分47秒的录音。那是上学期末,张涛在空教室自言自语解一道力学题的过程。录音里除了铅笔的沙沙声,还有薛珅自己轻微的呼吸声——节奏异常规律,像是刻意控制。
"非理性。"薛珅轻声评价,却把这段音频标记为"重要样本"。
书桌上的《高等量子力学》突然变得索然无味。薛珅起身来到窗前,六月的夜风带着温热的花香。对面楼的灯光大多已经熄灭,只有四楼中间那扇窗还亮着——不是张涛家,但他知道张涛住在再往右两扇窗户的位置。
这个距离约32米,以张涛的视力不可能看清这里。但薛珅还是条件反射地退后半步,让窗帘遮住自己。他想起上周的实验课,当张涛的操作导致气压计读数异常时,那双瞪圆的眼睛和脱口而出的"怎么会这样",像极了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
那一刻,薛珅的心率达到了静息状态的1.4倍——完全违背了生理学常识。
回到书桌前,薛珅翻开笔记本新的一页,写下《关于张涛现象的综合分析》。钢笔在纸面上停留太久,又洇开一片墨迹,像他理不清的思绪。
【可能解释1:非常规学习方法具有潜在高效性
反驳:仅对特定个体(张涛)有效
可能解释2:情绪感染力影响群体认知效率
反驳:无法量化测量
可能解释3:...】
第三点他写不下去。那个词太不科学,太难以量化,太...危险。
薛珅突然想起上个月的物理竞赛。当张涛意外解出那道连他都卡住的难题时,全场哗然。而薛珅的第一反应不是嫉妒,而是当晚熬夜写了一份更详尽的解析,第二天悄悄塞进张涛的课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转入尖子班的日常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转入尖子班的日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