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写完《中条战役战情分析与对策》后,就没有太关注这件事,中条山离山东的确是太远了,对山东根据地的影响不大。当中条山战役的结果传来时,李振华也只是有些欣慰。虽然国军的损失也有6.8万,但也拼掉了3.2万日军。这些国军将士的牺牲没有像前世一样才造成了日军不到3000人的伤亡。
李振华现在很忙,没心思再去想中条山战役,他正在筹办一件不靠谱的大事:筹办海军学校。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二个月前胶东军区在与赵保原交战的过程中,俘虏了一批国军,甄别时发现里面有三十多曾在青岛海军中服过役的官兵,胶东军区致电沂蒙司令部时提了一下,正好被李振华看到,李振华如获至宝。立即致电胶东军区一定要把人留住,送到司令部,同时要求胶东军区今后甄别俘虏时,把前海军人员甄别出来,全部送到司令部。
李振华找到杨文翰、黎玉汇报了此事,杨、黎两人一头雾水。
杨文翰问:"振华,你到底想干什么?"
李振华道:"首长,我就是想办一座海军学校。"
杨文翰、黎玉两个人都懵了,沂蒙军区一艘军舰都没有,办什么海军学校。
李振华道:"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我的想法是先在山东范围内搜集原国军海军人员,海军学校人员,组建我军的海军学校,培养我军的海军人才。"
杨文翰、黎玉有点跟不上节奏。抗战还遥遥无期,李振华是不是脑袋烧坏了,筹划这个不着边际的事。
李振华又道:"我在延安总部时,筹划建立空军学校,也有人说我不着边际,但总部首长却很支持我,你看现在空军学校不是建立起来了吗?"
杨文翰、黎玉也很是无语。空军学校至少还有几架从苏联弄来的飞机。但海军学校的舰船怎么弄。
李振华郑重道:''首长,相信我。不出五六年舰船会有的。"
杨文翰见李振华都赌咒发誓了,看了看旁边的黎玉,道:''我们可以和军部、延安总部联系,如果军部、延安总部同意,我们没有意见。"
李振华大喜,亲自拟定了发往军部、延安总部的电文交给两位首长。
电文发出去之后,延安总部的复电来的更快,延安总部同意在沂蒙根据地设立海军学校,定名为沂蒙海校,并委任李振华担任海军学校的筹备委员会主席。同时延安总部已下令各根据地,各地方党委搜罗海军人才。
杨文翰、黎玉有些吃惊于延安总部的反应如此及时。有了总部的许可,两人不再犹豫,全力支持李振华筹办海军学校。
李振华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来办理海军学校的筹备工作。当胶东军区把三十多名心情忐忑的俘虏送到蒙山时,李振华亲自去迎接,帮他们安排食宿。并明确告诉这些前海军人员,他们已经不是俘虏,而是沂蒙军区的贵客,未来的海军教员。沂蒙军区会保证他们的绝对安全,并且承诺不会强行要求他们加入我军,有月薪。有家属的可以帮他们把家属迁到蒙山来。如果还有海军战友流落在山东的,欢迎他们也到蒙山来。
延安总部又从东北抗联中抽调冯仲云任海军学校校长。冯仲云,江苏武进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曾任满州省委秘书长,东北抗联第6军政治部主任。他曾在东北商船学校任教。东北商船学校是一所培养海军人才的学校,创始人就是如今的山东省主席沈鸿烈。
不久延安总部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迁到四川万县原青岛海军学校停办。南方局、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地方党委动员了一批老师、学生来山东。另外福建福州地下党组织,贵州桐梓地下党组织也网罗了一批福建海校的师生。延安总部还从八路军中抽调了有海校背景的人员,其中就有出身福建海校的福何康、黄汉基、何澄石、何进等10多人。这些人都将前往山东沂蒙根据地。
李振华欣喜万分,没想到延安总部一出手,网罗到了这么多的人才,沂蒙海校有着落了。李振华把海校设在了根据地核心区蒙山,加紧时间建造校舍,安排部队警戒。
李振华又从炮兵里选了一些文化层次高的准备来学校。同时面向全军及社会招收文化层次高一点的年轻人到学校来学习,炮兵学校学制3年,一年实习,每期500名学员。
一个多月后,冯仲云来到了沂蒙根据地,李振华把学校的大部分事务交给了他。他非常放心冯仲云,前世冯仲云兼任过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长。李振华只负责后勤保障,组建学校政工队伍,以及建校后的思想文化教育。冯仲云开始挑选、编制海军教材时,李振华对冯仲云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把杜黑的制空权内容加进去。李振华告诉冯仲云,在他的设想中以后会组建海军航空兵。
冯仲云挺惊讶的,他觉得李振华的思想,还是很前卫的。现在海军都是在追求大炮巨舰,只有少数人认为以后的海战会以航空母舰为核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抗战之重生当新四军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抗战之重生当新四军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