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麓词心录·第四十七章:诗韵逸情校园间
煜明从图书馆出来,夕阳的余晖把校园小径染成了暖橙色,他的影子被拉得老长。手里紧握着一本诗词集,那是他刚借到的古籍影印本,一路上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皱了书页。
“煜明!”好友子轩老远就喊着他的名字,一路小跑过来。子轩是个篮球迷,刚打完球,球衣还被汗水浸湿着,头发也湿漉漉的,却丝毫不影响他的热情,“又去‘淘书’啦,这次找到什么宝贝?”
煜明笑着把书递过去:“看,是本诗词集,里面有好多以前没见过的诗呢。对了,我最近写了几首诗,灵感还是上次参观龙门石窟得来的,给你瞧瞧。”说着,他从书包里掏出自己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
子轩好奇地接过,轻声念道:“《观龙门石窟》,伊水悠悠映石龛,大佛端坐意空涵……”念完后,他微微皱眉,思索片刻说:“煜明,你这诗写得真绝,读完我好像也跟着你去了龙门石窟一样,能想象到那大佛、伊水,还有石壁上的雕刻。就是这用词太文雅了,我读起来有些地方还得琢磨琢磨。”
煜明眼睛一亮:“这就对了!写诗就是要让人能从文字里看到画面,感受到情感。用词文雅是因为我想尽量还原那种历史的韵味。像写龙门石窟,它本身就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不用些古朴的字词,怎么能体现出它的厚重呢?”
两人边说边走到了湖边的长椅旁,坐下来继续讨论。这时,旁边路过一群穿着汉服的女生,其中一个女生听到他们在谈论诗词,忍不住停下脚步。她叫诗瑶,是学校汉服社的成员,对诗词也颇有研究。
诗瑶礼貌地开口:“不好意思,刚刚听到你们在说诗词,我也很感兴趣,能一起聊聊吗?”煜明和子轩连忙点头。
诗瑶看了看煜明的诗,说道:“这首诗的意境营造得非常好,不过我觉得在韵律上,或许有一两个字还可以再斟酌一下。比如‘游人凝目瞻慈相’的‘瞻’字,和下一句‘古刻流辉映碧潭’的‘映’字,读起来在韵脚的和谐度上稍微差了点。如果能换个更合适的字,可能会让整首诗的韵律更流畅。”
煜明认真地听着,不住地点头:“你说得太对了!我之前就总觉得这里读起来有点拗口,一直没找到好办法,经你这么一说,我好像有思路了。”
三人就此打开了话匣子,从诗词的韵律、意境,聊到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煜明发现,诗瑶对诗词的理解很独特,很多观点都能给他新的启发。
之后的日子里,他们三人经常在校园里一起探讨诗词。有时在图书馆的古籍区,三人凑在一起查阅资料,遇到不懂的地方,煜明就向图书馆的老教授请教,回来再和诗瑶、子轩分享。有时在湖边的亭子里,他们以眼前的景色为题,即兴赋诗。
有一次,正值深秋,校园里的枫叶红了,落了一地。子轩看到这景色,来了兴致:“咱们今天就以这枫叶为题,写首诗怎么样?”煜明和诗瑶欣然同意。
煜明望着满地枫叶,脑海中浮现出诗句:“秋霜染就叶初红,风舞丹林韵万重。”诗瑶紧接着吟道:“小径铺金添雅意,寒枝映日忆春浓 。”子轩挠挠头,思考了一会儿,也念出一句:“虽知美景终须别,且把诗情寄碧空。”
虽然子轩的诗句没有煜明和诗瑶那么工整,但他们都为子轩的进步感到高兴。煜明拍了拍子轩的肩膀:“不错啊,子轩,进步很大!写诗就是要多练,你现在已经慢慢找到感觉了。”
随着对诗词的深入探讨,他们发现诗词不仅能描绘美景、抒发情感,还能用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学校组织了一场传统文化节,煜明、诗瑶和子轩决定一起参与。他们策划了一个诗词展览,把自己写的诗词和收集来的经典诗词整理成册,配上精美的书法和插画,展示在校园的展览厅里。
展览那天,吸引了很多同学前来参观。有的同学被煜明写龙门石窟的诗所吸引,站在展板前久久凝视,仿佛也被带入了那个神圣的历史场景;有的同学对子轩充满生活气息的诗句赞不绝口,觉得这些诗通俗易懂,却又饱含真情;还有的同学对诗瑶优美的书法和富有诗意的插画赞叹不已。
在展览现场,有个低年级的同学怯生生地走过来,对煜明说:“学长,我很喜欢你们写的诗,可是我觉得写诗好难啊,我总是写不好。”煜明微笑着鼓励他:“写诗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生活,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就行。就像看到这枫叶,你心里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试着用诗句写下来。一开始可能写得不太好,但多写多练,慢慢就会有进步的。”
展览结束后,他们收到了很多同学的反馈,大家都希望他们能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这让煜明他们备受鼓舞,他们决定成立一个诗词社团,让更多喜欢诗词的同学能聚在一起交流学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云麓词心录:白云着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云麓词心录:白云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