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麓词心录·第二十九章:墨痕染尽沧桑意,笔底相逢故旧心
暮春的云麓山褪去了几分喧嚣,烟雨朦胧中,黛青色的山峦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煜明撑着竹骨油纸伞,踩着湿润的青石板路,沿着蜿蜒的山径缓缓而上。昨夜读罢友人寄来的诗词集,他总觉得心头萦绕着一缕难以名状的思绪,像是被诗中流淌的岁月痕迹触动,便独自寻一方清净,欲将心绪诉诸笔端。
行至半山腰,忽见一处颓圮的古亭。亭角的飞檐挂着几串雨珠,在风中轻轻摇晃,滴落的水珠将地上的苔藓砸出一个个小坑。亭柱斑驳的朱漆早已剥落,露出内里的木纹,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煜明不禁想起诗中所写“残碑苔染前朝字,废寺钟沉半夜声”,心中感慨万千,迈步踏入亭中。
他拂去石凳上的落叶,铺开宣纸,正要提笔,忽听得远处传来一阵清越的脚步声。脚步声由远及近,不一会儿,一个身着灰布长衫、背着竹篓的老者出现在亭口。老者鬓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竹篓里装着几株刚采的草药,还沾着新鲜的泥土气息。
“小友也爱这古亭?”老者笑着开口,声音爽朗,带着几分山野间的质朴。
煜明连忙起身行礼:“见此处清幽,正合吟诗作画,不想打扰了前辈。”
老者摆摆手,在石凳上坐下:“不打紧!老身常来此采药,见得多了,难得有你这般风雅之人。方才听你吟诵,倒想起些旧作。”说着,从怀中掏出一本泛黄的诗集,封皮上“山樵杂咏”四字已有些模糊。
煜明接过诗集,翻开细看,只见字迹苍劲有力,字里行间皆是对山水草木、市井百态的描摹。其中一首《访废寺》尤为惊艳:“断壁犹存旧日痕,荒阶不见往来人。佛前烛烬随风散,檐下蛛丝映月新。野蔓穿廊遮故道,寒鸦绕树唤归春。兴衰本是寻常事,且饮清泉洗俗尘。”
“前辈此诗,道尽兴衰无常,实在令人叹服!”煜明忍不住赞叹。
老者抚须而笑:“不过是些随心之作。小友既爱诗词,可愿与老身对诗?就以这古亭为题。”
煜明欣然应允,望着亭外飘落的花瓣,略一思索,吟道:“古亭寂寂立山间,雨打残檐岁月斑。不见当年谈笑客,唯留荒草伴幽闲。”
老者微微颔首,目光望向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缓缓吟道:“苔侵柱础记流年,风卷残红落案前。莫问沧桑多少事,且听溪水自潺潺。”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诗词往来间,竟忘了时光流逝。雨不知何时停了,夕阳的余晖透过云层,洒在古亭的瓦当上,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色。煜明忽觉眼前景象与诗集中“雨歇残阳铺古径,风摇碎影入新章”所写如出一辙,心中对老者的钦佩又多了几分。
正谈得兴起,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笛声清越空灵,带着几分寂寥,在山谷间回荡。老者的神色忽然变得有些黯然:“这笛声,倒让我想起一位故友。”
原来,老者年轻时曾与一位吹笛人结为至交,二人常在此古亭吟诗吹笛,共享风雅。后来吹笛人远游他乡,再无音讯,只留下这笛声般萦绕心头的思念。“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老者轻叹一声,“能得一知己,哪怕短暂相交,也是幸事。”
煜明心中一动,想起自己这些年游历四方,结识的文友虽多,但能如眼前老者这般,仅凭诗词便能心意相通的人却少之又少。他望向天边渐渐消散的晚霞,脱口而出:“残霞映水染秋波,逝岁如流感慨多。幸有诗心常作伴,何妨风雨任消磨。”
老者击掌叫好:“好一个‘何妨风雨任消磨’!诗词之道,本就是在岁月的磨砺中见真章。”说着,从竹篓里取出一株兰草,递给煜明,“此兰生在幽谷,虽无人赏,却自吐芬芳。正如诗词,不必求闻达于世人,只求无愧于心。”
煜明郑重接过兰草,只觉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握着的不仅是一株植物,更是一份对诗词的坚守与执着。天色渐暗,二人在古亭前作别,老者背着竹篓,踏着暮色渐渐远去,只留下一串悠长的脚步声在山间回响。
回到家中,煜明将兰草栽在庭院角落,时常悉心照料。每当夜深人静,他便想起那日古亭中的相遇,想起老者的诗句与教诲。他铺开宣纸,写下一首《古亭遇隐者》:“古亭邂逅遇高贤,谈吐如珠妙语传。共赋新词消永日,同观落照话流年。风摇竹影千竿翠,月映诗心一片虔。别后犹思谈笑处,墨痕深处觅清欢。”
此后,煜明常去那座古亭,有时独自沉思,有时与偶然相遇的文人雅士谈诗论文。那株兰草在他的照料下愈发茁壮,每到花开时节,淡雅的香气便弥漫整个庭院。他知道,自己与老者的相遇,就像一首未完成的诗,虽已暂告段落,却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永恒的墨痕,而这份因诗词结下的情谊,也将如那山间的清泉,潺潺流淌,永不干涸。
喜欢云麓词心录:白云着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云麓词心录:白云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