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恐怖与文明的碰撞:中亚的血色洗礼
1220年,蒙古军攻克花剌子模首都撒马尔罕,苏丹摩诃末逃亡里海小岛病死,其子札兰丁在阿富汗重组军队。成吉思汗派哲别、速不台率2万骑兵追击,自己则与拖雷进入波斯,展开“惩罚性远征”。尼沙普尔、图斯等城市因抵抗被屠城,据波斯史家志费尼记载,尼沙普尔被杀者达174万人(实际或为20万,但蒙古军的屠城战术已形成心理威慑)。
1221年,札兰丁在印度河畔击败蒙古前锋,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围剿。在八鲁湾之战中,因蒙古将领失吉忽秃忽违令擅自追击,导致首次西征中唯一的小败。成吉思汗并未处罚失吉忽秃忽,反而说:“你以前从未失败,现在知道了轻敌的代价。”随后蒙古军渡河追击,札兰丁跳河逃往印度,成吉思汗因“战马不耐湿热”停止南进,留下大将八剌镇守边境。
此次西征历时6年,蒙古帝国疆域从漠北扩展至咸海、里海,建立了跨中亚的统治体系。成吉思汗将战利品按“十取其一”分给士兵,剩余归入“大汗库”,确立了“以战养战”的扩张模式。
四、东亚攻略:金与西夏的崩塌(1205—1227)
1. 联宋灭金的伏笔
在西征前,成吉思汗已对金朝展开试探性进攻。1211年,他率10万大军在野狐岭(今河北万全)大破30万金军,创造了冷兵器时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蒙古骑兵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战术,先派小股部队骚扰,待金军阵型混乱后,主力从两翼包抄,配合轻骑兵箭雨覆盖,单日歼敌20万。1215年,蒙古军攻克金朝中都(今北京),金朝被迫迁都汴京(今开封),华北平原纳入蒙古势力范围。
成吉思汗对金朝的策略体现了政治远见:他接纳契丹族降将耶律楚材,采用“汉法”治理新征服地区,设立“达鲁花赤”(镇守官)监督地方,同时保留金朝的官僚体系,为后来元朝的汉化奠定基础。
2. 西夏的末日:临终前的复仇
西夏是蒙古崛起初期的主要对手,曾多次背盟。1226年,65岁的成吉思汗不顾高龄,亲征西夏。在贺兰山战役中,他因坐骑受惊跌落受伤,高烧不退,仍部署战术:“夏人屡叛,若我死,必屠其国。”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清水县(今甘肃六盘山)病逝,临终前留下三条遗嘱:
1. 秘不发丧,待西夏投降后屠城;
2. 联宋灭金,借道南宋攻金后方;
3. 确立窝阔台为继承人,分封四大汗国(术赤封钦察草原,察合台封中亚,窝阔台封阿尔泰山,拖雷留驻蒙古本部)。
西夏投降后,蒙古军执行屠城令,中兴府(今银川)被夷为平地,党项族典籍、王陵被毁,一个存在近两百年的王朝从历史中抹去。
五、治国天才:从征服者到制度建构者
1. 军事革命:闪电战与后勤体系
成吉思汗的军事创新颠覆了中世纪战争模式:
? 兵种协同:轻骑兵(持弓箭,负责侦察、骚扰)与重骑兵(持长矛、弯刀,负责冲锋)配合,形成“远程消耗—近战绞杀”战术;
? 情报网络:每支军队配备“探马赤军”(侦察兵),使用鸽子和快马传递情报,确保“未战而先知敌虚实”;
? 后勤保障:士兵携带“乾肉粉”(风干牛羊肉碎)和“浑脱酒”(马奶酒),战马平均每人三匹,通过“接力换马”实现日均120公里机动,是蒙古骑兵“闪电战”的核心保障。
2. 跨文明治理:宽容与整合
成吉思汗的统治超越了草原传统,展现出对多元文明的包容:
? 宗教自由:颁布法令“不得因宗教问题歧视任何人”,自己信仰萨满教,却允许蒙古贵族自由选择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1222年,他在阿富汗召见道教领袖丘处机,询问“长生之道”,留下“雪山论道”的典故,后命丘处机掌管中原道教,借宗教势力稳定统治;
? 驿站制度:以哈拉和林为中心,修建贯通欧亚的“站赤”系统,每70里设一驿站,配备20匹战马、食宿设施,使政令传递速度达到“日行300里”,比罗马帝国驿道快一倍;
? 人才重用:打破民族界限,提拔畏兀儿人、契丹人、汉人担任要职,如耶律楚材为中书令,掌管汉地赋税;塔塔统阿创造蒙古文字,成为帝国文官体系的基石。
3. 生态与法律:草原智慧的制度化
《大扎撒》不仅是军事法典,更包含对草原生态的保护条款:
? 禁止在河流中洗手、洗餐具,防止污染水源;
? 春季禁猎,保护动物繁殖期,违者处死刑;
? 战马与牧民牲畜分群管理,确保军事资源优先。
这些条款体现了游牧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使蒙古帝国在扩张中避免了草原过度开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影响世界的百位帝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影响世界的百位帝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