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让你在诏狱住了?"
听到这话,胡善祥更加惊讶。
她觉得之前偷偷看过的那些故事书里的桥段都没这么离奇。
"这种事...真是闻所未闻..."
...
"臣周忱拜见太孙殿下!"
次日清晨,一大早,朱瞻基便召周忱进入乾清宫。
这些天,周忱一直在主持研发大明版新型建筑项目。
算算时日,大约也有半个月左右了。
"坐下吧!"
示意小太监给周忱安排座位。
这时朱瞻基才开口问道:
"最近新型建筑实验进展如何?"
周忱先是对赐座表示感谢,落座后再次拱手回答:"回禀太孙殿下,新型建筑目前由建设公司设计组的工匠全权负责。
他们已经设计出了四种方案,我已经派人选址准备开工建造。
预计明年开春后,第一栋楼就能完工。
"
朱瞻基听后说道:"建筑公司与朝廷机构有所不同,各项制度也需要重新评估。
若设计组的工匠取得成果,你也别舍不得奖励。
过几天我会让沈文度给你们拨一百万两银子过去。
"
周忱点头称是:"臣领命!"
朱瞻基继续说道:“我已经安排了一位叫于谦的人来接手你负责的皇庄事务,他住在东四街的小巷子里,你可以派人带他熟悉情况,再与你完成交接。”
朱瞻基昨天就已经和于谦谈妥了这件事。
把皇庄交给于谦,一方面能让于谦积累更多经验,将来启用他时更方便;另一方面也能为周忱减轻些负担。
周忱听后并未感到意外,即便朱瞻基不提此事,他也会找个机会主动提出。
毕竟他不仅要处理工部大小事务,还得操心大明第一建设集团公司的组建,以及温棚和新型楼房等项目。
此外,他还得监管玻璃和毛线的生产,这几项工作分散各地,即便他日夜奔波,也难免顾此失彼。
因此,把玻璃和毛线的生产交予他人,他也无异议。
朱瞻基稍作停顿,说道:“未来的工作会愈发繁重,很多事情不可能全由你亲自操持。
平日里要多留意工部的人才选拔,若有合适人选,可推荐上来。
至于工匠,我之前已强调过他们的价值,过去的工部可能对此不够重视,我希望你在掌管工部后,能提升对工匠的重视程度。”
提升工匠地位的准备工作,是为了今后奠定基础。
工匠的作用显而易见,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他们。
既然朱瞻基已让周忱掌管工部,那么逐步提升工匠地位便势在必行。
但朱瞻基并不打算立刻大刀阔斧地推行。
毕竟“士农工商”
阶层的固化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包括严格的户籍制度,这些问题环环相扣,牵一发动全身。
如果不是已经掌控工部,朱瞻基绝不会贸然提及重视工匠的话题。
周忱不清楚朱瞻基的长远考量,只以为朱瞻基需要工匠,所以才让他重视,因此只是点头称是。
朱瞻基也不打算向周忱解释,因为有些事情低调推进即可,等到成果显现,自会水到渠成,不必张扬,以免四处树敌。
朱瞻基心中盘算着诸多事务,忽而说道:“其余诸事暂且无碍,只是近来圣上命我筹建幼军一事,也该着手做一些前期准备了。
我想让幼军营地的修建一并交由建设公司负责,随后我会将具体细则派人送至你处,你回去后也让设计组的匠人依据我的要求多作考量,若可能,最好军营也采用水泥构建。”
“臣遵旨!”
听闻此言,周忱忙起身拱手行礼。
朱瞻基见状,微微颔首。
幼军的筹备工作必须尽早展开。
接下来的事务只会愈发繁杂,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对朱瞻基而言已成当务之急。
毕竟,他眼下所做之事,难免触动某些人的利益。
即便他行事谨慎,稳扎稳打,未来也少不了需要用武力解决的问题。
正如后世的智者所言,掌握权力离不开掌控武器。
想到此处,朱瞻基心头一动,转而问周忱:“对了,如今工部里精通火器制造的工匠还有多少?”
祖父登基后,对火器生产的管控极为严格。
地方上几乎全面禁止火器制造,仅九边之地允许少量生产。
目前火器的主要生产机构是洪武十三年设立的军器局,它负责生产各种军需物资与兵器。
后来军器局职责分化,成为专司火器及兵器制造的部门,直属朝廷。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又增设了一个兵仗局,专门生产火器,隶属于内府。
兵仗局归于内府,乃宦官机构,由皇帝亲自指派的掌印太监管理,朱瞻基难以插手。
不过军器局隶属工部,而工部现由周忱主持,因此军器局也可视为在他掌控之下。
周忱闻言略作迟疑,随即答道:“回禀太孙殿下,军器局现有工匠千余人,其中学徒三百余人,擅长火器制作的约六百余人,每月可生产各类火器千余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