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溪月推着板车到了晒粮场,唐家人已经在晒粮场的一角按顺序放好板车,中间还给她留了位置。
她加快脚步,把板车推到空位上放好,环视一周。
整个晒粮场已经站满了人,村长在前头,正在跟族老们讨论着什么。
唐丰成也在讨论的人群里面,他是大河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两年前还考中了童生。
大河村的人,不,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人,对读书都非常推崇。对他们来说,能读书的人都聪明,读书人的话错不了。
所以昨天唐丰成打探到要逃荒的消息后直接回村跟村长说,村长便火急火燎地敲锣开会,不带一点犹豫。
大河村大部分的人家都姓唐,据说是一百多年前两个姓唐的堂兄弟逃难来到此处,见此处有山有河,适合生活,便决定定居。
百十年繁衍下来,堂兄那一支枝繁叶茂,拥有着杀猪手艺的堂弟一支却代代单传。又逐渐搬来几户外姓人,形成了今天的大河村。
所以大河村全部唐姓人都是沾亲带故的,在这个宗族意识特别强的古代,这样的村子非常团结。
在村长通知逃荒后,全村二十几户人家一致决定一起走。
这会人已经差不多来齐了,只剩下离晒粮场比较远的几家还在往这边赶。
唐溪月打量着其他人,大部分人家里都推着一辆或几辆双轮板车,板车上装着满满当当的粮食和杂物。
有些板车上的粮食袋子就这样大喇喇裸露在外面,有些跟唐家一样,用铺盖等杂物遮掩一二。
村里比较穷的几户人家,只推着跟唐溪月一样的独轮车,车上也能看见一两个粮食袋子。
虽说连年干旱,但是大河村的大河今年才开始断流。就算再穷苦的人家,只要不懒惰,勤快点挑水浇地,总能收获一些粮食。
精打细算着吃,日子也比其他没有河流的村里好过得多。
在唐溪月打量其他人的时候,其他人也在打量唐家人。
村里人虽说都能猜到唐家比村里一般人都富裕,毕竟唐家人是出了名的力气大,能干,就连才11岁的唐星月都比半大小子强。
但平时大家都把粮食银钱藏得严严实实的,如今看到唐家大大小小七辆车上全部堆得满满的,虽然看不到粮食袋子,村里人对唐家的富裕还是有了更深的了解。
唐家旁边是赵大娘一家,赵大娘是村里的包打听,人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打听别人的事,连村里的狗什么时候生崽都能问上几句。
她看着唐家一串的板车,那颗好打听的心就激动起来了,环顾一圈,挑上了吴兰兰。
“丰收家的,你们这车上堆得这么高,肯定有不少粮食吧?”她声音不是很大,脸上一副八卦的神色。
周围的人也听到了,或悄悄竖起耳朵偷听,或跟赵大娘一样目光炯炯盯着吴兰兰。
吴兰兰一脸憨厚,刚要回答赵大娘,想到婆婆平时教导的财不露白的话,又咽了回去。想扯个幌子搪塞过去,但这真不是自己擅长的,嘴巴张张合合憋不出一个字。
唐明月刚好过来找她娘,见状出口替吴兰兰解围。
“赵奶奶说笑了,村里人谁不知道我们家人多,又能吃,我家奶天天都愁粮食不够吃呢。这几年地里收成又不好,哪里能剩下多少粮食。"
"车上的都是家里杂七杂八的东西,我们舍不得扔,想着家里人力气大便都带上了。就连冬天的厚棉被和平时囤着给老牛吃的干草都拉上了,所以才堆得那么高。”
唐明月拉着吴兰兰的手安抚着摸了摸,接着道:“哪里像您家,大柱叔和二柱叔都是能干的,三辆板车上堆的都是粮食。日后指不定我家还得向您借粮食呢。”
唐明月不仅干活利索,嘴皮子更是厉害,三言两语便将矛头指向赵大娘家的粮食。
周围的人听着很有道理,唐家虽然有七辆车,但车上能看见的都是铺盖和干草等东西,一个粮食袋子也没见到。
赵大娘家就不一样,三辆板车上粮食袋子堆得比人高,由赵大娘的老伴和两个儿子推着。她跟其他两个儿媳妇则是挑着其他杂物,两个八九岁的孙子身上也背着一个小包袱。
赵大娘听到唐明月夸她两儿子能干,刚想谦虚几句,就被接下来借粮的话给噎住,她讪讪笑道:“哪里哪里,我家粮食也吃紧呢。”
边说边朝着大孙子走去,“不跟你们聊了,我家大孙子找我。”
笑话,这事可不能应,这年头粮食就是生命,怎么能轻易就许诺借给别人家呢。
吴兰兰见赵大娘走了才松了一口气,还好女儿过来了。
唐溪月在旁边暗暗学习,自己跟原主都一样,是个嘴笨的,跟熟悉的人交流没有问题,但碰到像赵大娘这样子的,怕是也只能跟大伯娘一样手足无措。
说话期间又有几户人家或推着板车或挑着东西过来,唐溪月的目光落在一个清隽的少年郎身上。
少年十五六岁的年纪,身高跟唐溪月差不多,一米七出头,但是因为身体比较瘦削,看上去比唐溪月高一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明是逃荒文,却过分悠闲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明明是逃荒文,却过分悠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