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土(办学构想)
平安县衙门的西厢房里,陈长安用刺刀挑开糊窗的桑皮纸。阳光像把钝刀,在斑驳的墙面上切出几何形状的光斑。他面前摊开的《晋绥日报》上,"论敌后政权建设"的标题旁,密密麻麻记着"粮价波动民兵训练债务纠纷"等字样,墨迹深浅不一,显然是在不同时间补记的。
"老陈,战区政治部刚转来的文件。"赵刚推门进来,眼镜片上还带着室外的寒气。他递过一份盖着蓝色"密"字的卷宗,"阎长官只批了五百块法币的办学经费,还不够买三十套《三民主义》课本。"
陈长安突然弯腰从床底拖出个粗陶罐。掀开三层油纸,腌萝卜的酸味立刻充满房间。他拿起一根咬得咔咔响:"伪县长地窖里抄出来的,整整二十坛。"萝卜断面渗出淡红色汁水,在报纸上晕开"群众路线"四个字,"够学员们吃半个月,省下的饭钱正好买笔墨。"
窗外传来金属碰撞声。两人透过窗棂望去,小林觉正带着战俘营的人拆卸日军炮楼。这个前翻译官脖子上挂着"改造积极分子"的木牌,正用流利的中文指挥:"钢筋留着建校舍,砖块送去修粮仓!"阳光照在他深蓝色棉袄上,衬得胸前的"悔过自新"红布条格外刺眼。
陈长安突然抓起桌上的砚台:"你看这个。"他翻转砚台,底部刻着"明治三十七年 陆军省御赐"。"从小林觉行李里搜出来的,现在..."话音未落,砚台"咣当"一声砸进腌菜缸,惊飞窗外槐树上的麻雀。
"办学就得有教无类。"陈长安擦着手上的盐水,"明天开始,让他教日语——总有用得着的时候。"
二、筑基(教学现场)
被征用的郭家祠堂里,三十多名学员挤在长条板凳上。黑板上"简易司法程序"的粉笔字还没干透,王有田就拍案而起:"凭啥地主家的长工偷粮算'阶级反抗',俺们村的佃户偷粮就是'破坏抗战'?"他腰间别着的算盘哗啦作响,那是用日军电话线重新穿制的。
"问得好!"陈长安把《六法全书》往柴火堆上一扔,书页在火焰中蜷曲成灰蝶,"现在分组演练:老周当法官,小林觉做翻译,其他人分原告被告。"他踢开脚边的弹药箱,露出满箱发黄的地契,"就用这些真凭实据来断案!"
后墙突然传来三长两短的敲击声。李云龙的大嗓门震得窗纸簌簌作响:"老子来讲战术课,你们倒演起《包公案》了?"刺刀尖挑开窗栓,露出他沾着炮灰的脸,"正好!昨晚端伪军据点的战例,活脱脱就是现成的'纠纷调解'教材!"
学员们哄笑中,小林觉突然用日语脱口而出:"これはまさに兵法の...(这正是兵法的...)"又慌忙改口,"报告首长,我想说这恰合'明修栈道'之计!"他额头渗出细汗,假装咳嗽掩饰着咽回去的"暗度陈仓"四字。
陈长安注意到,坐在角落的粮行伙计悄悄在小本上记着什么。他踱步过去,发现本子上画着关系图:伪军小队长—维持会长—粮商马老三,线条间标注着"姨表亲赌债"等字样。
"这就是活的教案啊!"陈长安突然拍手,"现在调整课题:以马家粮行囤积案为原型,结合昨晚的战斗经过,各组制定解决方案。"他特意看了眼小林觉,"可以用任何语言讨论。"
日头西斜时,祠堂里的争论越来越热烈。有个戴毡帽的学员突然用日语提问,小林觉下意识立正回答,说完才发现问的是"怎么处理发霉的军粮"。窗外的夕阳给每个人脸上都镀了层金边,连李云龙刺刀上的血槽都盛满了暖光。
三、淬火(实战检验)
腊月里的集市人头攒动。粮店前戴着"学员"臂章的小伙子正校准秤杆,突然人群骚动起来。五个穿纺绸长衫的商人挤到最前面,领头的老者摔出账本:"陈县长明鉴!他们用三成沙子的陈粮换走我们新粮!"泛黄的账页在寒风中哗哗翻动,露出里面夹着的当票和洋烟盒锡纸。
陈长安没碰账本,弯腰拾起地上一粒稻谷:"乡亲们看好了。"谷壳在指间捻开,露出内侧的暗红色纹路,"这是去年涝灾时的'红头瘟',鬼子仓库专门囤积的毒粮!"他转向粮店掌柜,"您家粮垛第三层左数第七袋,现在扒开还能闻到煤油味。"
人群炸开锅时,王有田已经带人堵住后门。这个曾经的放牛娃举着培训班刚发的照相机,镁光灯闪过,掌柜往灶膛塞账本的手僵在半空。照片后来放大贴在教室墙上,旁边用毛笔批注:"市场管理实例:物证固定技巧(注意灶灰里的半页账本)"。
当天下午的案例分析课上,戴毡帽的学员突然举手:"报告!我发现粮行账本里的猫腻——"他展开一张描红纸,上面拓印着账页的骑缝章痕迹,"同一个章子,盖在民国二十六年和三十年的账上,印油深浅居然一样!"
小林觉突然站起来鞠躬:"这个问题...在日本叫做'印章犯罪'。"他结结巴巴地解释完"印监证明书"制度,教室里鸦雀无声。突然李云龙哈哈大笑:"好嘛!鬼子这套倒是能治奸商!"他掏出个铜印往桌上一拍,"以后咱的物资调拨单,就这么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