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官讨好地笑道:"听说他们连膛线都拉不好,步枪射程不到两百米。"
山本摇摇头,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报告:"华北驻屯军的这份评估太夸张了。说什么八路军已经能自产媲美皇军的步枪,简直是笑话。"
他指着报告上的一段文字:"看这里——'疑似使用先进膛线加工技术'。哈!没有精密机床,没有专业技师,拿什么加工膛线?用锉刀吗?"
副官跟着笑起来,但笑声突然卡在了喉咙里。远处的山谷中传来一阵有节奏的金属撞击声,不同于普通的锻锤声,而是某种机械运转的规律声响。
山本的笑容僵住了。那种声音他太熟悉了——是机床切削金属的声响。虽然粗糙,但确实是机械加工的声音。
"不可能..."他再次举起望远镜,却只能看到山洞黑黢黢的入口。
"阁下,要不要派人潜入调查?"副官小声建议。
山本沉思片刻,摇了摇头:"不必。就算他们真的拼凑出几台简易机床,产量和质量也绝对无法与帝国相提并论。"他收起望远镜,转身向山下走去,"把这份报告退回华北司令部,标注'情报严重失实'。"
两人没注意到,就在他们身后不远处的灌木丛中,一根伪装得极好的枪管正随着他们的移动而缓缓调整角度。民兵了望哨早就发现了这两个鬼鬼祟祟的身影,只是接到命令暂时按兵不动。
赵大锤的双手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比起刚来时那些血泡,这已经算得上"进步"了。他小心翼翼地摇动手柄,眼睛紧盯着刀架上的拉刀,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进刀速度再慢一点。"陈长安在旁边指导,"感觉到阻力变大就停一下,让刀具冷却。"
赵大锤点点头,动作更加轻柔。这台被工人们戏称为"铁驴子"的简易机床已经运转了整整一周,成功加工出十五根合格的枪管,废品率降到了三成以下。
"陈技术员,为啥这刀老爱粘铁屑?"赵大锤指着拉刀上堆积的金属碎末问道。
陈长安皱眉观察着:"切削液不够理想。正规机床应该用专门的冷却润滑剂,我们只能用菜籽油凑合。"
旁边一个老工人突然插话:"俺看猪油拌石墨粉可能管用。早年打铁时,往模具上抹点猪油,铁水都不沾。"
陈长安眼睛一亮:"有道理!猪油黏度大,石墨又能润滑...快去试试!"
半小时后,混合了石墨粉的猪油被涂抹在拉刀上。赵大锤再次启动机床,这次切削过程顺畅了许多,铁屑不再粘刀,加工出的膛线也更加光洁。
"成了!"陈长安测量着新加工的枪管,兴奋地说,"阳线宽度误差小于0.1毫米,完全达标!"
工人们欢呼起来。赵大锤却盯着那根闪闪发光的枪管发呆——这根完美无瑕的金属管,竟然出自他这个三个月前还在地里刨食的农民之手?
"大锤,从今天起你带徒弟。"陈长安的话把他拉回现实,"我们要再组装三台同样的机床,争取下个月把枪管产量提到每天十根。"
"我带徒弟?"赵大锤结结巴巴地说,"可我、我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利索..."
"你会画正字就行。"陈长安拍拍他的肩膀,"认识这个吗?"
他掏出一个闪亮的金属块,上面刻着精细的刻度。
赵大锤摇摇头。
"这叫游标卡尺,量尺寸用的。"陈长安示范着使用方法,"以后每根枪管加工完,你都要用这个检查关键尺寸,合格了才能送去组装。"
赵大锤敬畏地接过那个精致的工具,仿佛捧着一件圣物。他隐约感觉到,自己正在接触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远比种地复杂的领域,但同时也充满了无限可能。
"我保证完成任务!"他挺直腰板说,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一个月后的验收会上,八十支崭新的步枪整齐排列在木架上,黝黑的枪管在阳光下泛着蓝光。政委拿起一支,熟练地拉开枪栓,对着远处的靶子瞄了瞄。
"好枪!"他赞叹道,"比汉阳造轻,比三八大盖稳,后坐力怎么样?"
"比鬼子步枪小三分之一。"陈长安介绍道,"用了改进的枪托设计和覆铜钢弹壳,连发时更容易控制。"
"射程和精度呢?"
"有效射程四百米,百米散布小于15厘米。"陈长安自豪地说,"所有枪管都经过严格测试,最差的也能保证五发子弹打进人头大小的靶子。"
政委爱不释手地抚摸着步枪:"产量还能提高吗?"
"目前月产八十支是极限了。"陈长安指着山洞方向,"主要是枪管加工拖后腿。虽然有了四台膛线机,但合格的操作员太少,培养一个至少要两个月。"
"那就多培养!"政委斩钉截铁地说,"各村民兵队再抽调三十个机灵的小伙子来学习。文化程度不重要,重要的是手稳心细。"
陈长安点点头,目光扫过站在一旁的赵大锤和他的三个徒弟。短短三个月,这些原本只会抡锄头的农民,已经成长为能够熟练操作机床的技术工人。虽然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搞不懂切削力计算公式,但凭借惊人的手感和耐心,加工出的枪管比陈长安亲自操作的还要精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