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祭地母,粒粒归仓。"吴父用苗语念道,声音低沉而庄重。
龙安心安静地站在一旁。东方的天空渐渐亮起来,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照在紫米穗上,那些饱满的颗粒顿时像无数颗细小的宝石般闪闪发光。
"来。"吴父突然递给他一根穗子,"尝尝。"
龙安心小心地捻下几粒紫米放入口中。生米的质感坚硬,但嚼碎后立刻释放出一股奇特的甜香,还带着淡淡的坚果味——这是超市买来的精米永远无法比拟的鲜活滋味。
"甜吧?"吴父难得地露出笑容,"好米生吃都甜。"
回村的路上,他们遇到了金教授和他的团队。学者们带着各种仪器,正准备去采集日出前后的数据。
"太完美了!"金教授激动地握着龙安心的手,"我们刚对比了务婆《播种歌》里说的'露水重时测产量',发现这个时段的稻株含水量与最终产量确实存在相关性!"
龙安心笑着点头。他早已不再惊讶于传统智慧的科学性——在凯寨的每一天,他都在见证这种古老知识与现代科技的奇妙共鸣。
上午九点,鼓楼前的空地上已经聚集了全寨老少。务婆今天穿上了那件六十年前的嫁衣,虽然尺寸已经不太合身,但那些精美的刺绣依然令人惊叹。中科院的女博士带着录音设备,正在调试一台看起来很专业的声波分析仪。
"开始吧。"吴家叔公敲响铜锣。
务婆站起身,苍老的声音唱起《丰收歌》的第一段。与《播种歌》不同,这首的旋律更加欢快,歌词描述稻谷如何从地母的怀抱中长成,如何吸收日月精华,如何最终回到人的碗里成为生命的力量...
龙安心注意到,女博士的声波仪屏幕上显示出奇特的波形——每当务婆唱到特定高音时,就会出现一种规律的脉冲信号。
"这是什么?"他小声问。
"次声波!"女博士兴奋地低声回答,"人耳听不见,但植物能感知!《播种歌》里可能有促进生长的特殊频率!"
仪式进行到一半,几个年轻人突然惊呼起来。他们指着手机屏幕,激动地交头接耳。龙安心凑近一看,原来是"古歌米"的第一批客户评价开始涌现——几乎清一色的五星好评,很多人惊讶于紫米的口感和香气,更有不少人被包装上的二维码内容震撼。
"听务婆唱歌煮饭,米饭都更香了!"一条评论这样写道。
最令人意外的是,不少消费者自发上传了扫描二维码后听到的《播种歌》片段,相关话题#听老祖宗的话种地#已经登上热搜。小李兴奋地宣布,预售订单突破了两万单,合作社的网店服务器一度崩溃。
仪式结束后,金教授拉着龙安心来到办公室,电脑屏幕上是一组复杂的气象数据。
"看这个!"学者指着两条几乎重合的曲线,"蓝色是务婆《播种歌》里提到的物候标志,红色是过去五十年气象站记录。除了2010年那个极端的暖秋,误差从未超过三天!"
龙安心若有所思:"所以苗族先民是靠千百年的观察..."
"不只是观察!"金教授激动地调出另一张图,"这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编码!《播种歌》里提到的'云走东,一场空;云走西,披蓑衣',我们做了统计分析,准确率高达78%!"
正说着,吴晓梅匆匆进来:"中科院的人想请务婆去北京做报告!"
龙安心和金教授同时摇头:"她不会去的。"
"没错。"吴晓梅笑了,"但她说可以录视频。还有个条件..."
"又要盐和铁锅?"金教授半开玩笑地问。
"不是。"吴晓梅的表情变得认真,"她要科学院帮忙找一样东西——1958年被收走的那本《百苗图》。"
龙安心和金教授面面相觑。《百苗图》是清代绘制的苗族生活图志,现存完整版寥寥无几。1958年,凯寨确实有一本祖传的《百苗图》,但在"破四旧"运动中不知所踪。
"她说那本书的最后一页,"吴晓梅继续道,"记载着紫米的秘密。"
---
当天晚上,合作社召开紧急会议。央视的拍摄在即,"古歌米"的订单暴增,而黔丰农业的威胁依然存在...龙安心提议趁热打铁,将务婆的气候智慧转化为实用产品。
"农事历APP?"小李挠着头,"市面上已经有了啊。"
"不是普通的日历。"龙安心在白板上画着示意图,"结合务婆的古歌和实时气象数据,为不同地区提供种植建议。最重要的是——"
他敲了敲键盘,投影仪上显示出一个NFT平台的页面:"把每年的农事历做成限量版NFT,销售收入用于购买农业灾害保险。"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老人们一脸茫然,年轻人则兴奋地交头接耳。吴晓梅轻声用苗语向吴家叔公解释什么是NFT,但"数字收藏品"这个概念显然超出了老人的理解范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