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遥诊室郎中在,水远医疗保障先。
战备搬迁三百所,后勤设备万千般。
点滴手术包扎断,化验接生病号连。
四面八方医护选,同心协力报平安。
这首小诗所描述的是三线建设中的医疗与后勤保障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坚实的保障基础,三线建设才得以稳步推进、蓬勃发展。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还是继续聚焦周山的故事吧。
周山在那儿蹲了许久,终于听明白了,原来这个卖瓜人不是什么逃犯,而是一位令人敬重的老革命。
他意识到自己不需要再等警察了,还是回学校去吧。
可一站起来,才发觉腿已经麻得失去了知觉,他用力地拍了拍腿,缓缓地挪动脚步离开。
等他回到教室时,还没下课,他只能站在教室外面等待。
下课铃声终于响起,老师走了出来,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道:“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
高文革站在一旁,脸上挂着讥笑。
周山定睛一看,发现从教室里走出来的老师并不是之前罚他站的那位。
在回家的路上,他满心疑惑地问吴权这是怎么回事。
吴权告诉他,在他溜走之后,又上了一节课。
当晚,文革广场放映电影《战洪图》,李风顺等人都兴高采烈地去观看了。
第二天,周山好奇地询问电影的内容。
李风顺挠挠头说:“啥都没记住,就光记得这几句‘下吧、下吧、下他七七四十九天我才高兴哪’。”
说完这句,李风顺瞧了瞧周山,问道:“你咋没去看呢?”
周山无奈地回答:“老师向我妈告状了,我妈让我在家补作业。”
当学校里反对“师道尊严”的反潮流行动以失败告终时,山沟里的生产与建设却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那时的三线地区,已然成为威宁人无比羡慕的地方。
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街道愈发宽敞整洁,医院、商店等配套设施也在快速建设之中。
每天上下班的时候,自行车如潮水般涌动;清晨、夜晚以及周末,文革广场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都成了城里人对三线地区赞不绝口的谈资。
刘玉每次看着自己亲手参与建设起来的家园,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但在这满意之中,更多的却是焦急。
来到这里快一年了,他每天都在催促加快建设速度。
尽管大家都觉得目前的速度已经相当不错了,可他却认为还能再快一些,因为只有建设进度加快,才能让东华的兄弟姐妹早日搬迁过来。
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东华那片山里的老少爷们。
当年,他响应号召离开城市奔赴三线,就是为了全力支持国防建设。
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却遭遇了缺水的难题,试生产之后,更是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
大家四处找水、打井,可结果打出的水质不佳,一旦遇到天旱,职工家属的吃水都成了大问题。
1972年进行调整时,上级领导给出了两个方向:要么关停工厂回城,要么搬到其他三线厂进行合并。
厂领导班子开会研究,多数人都不同意关停,为此,职工群众抱怨了很长时间。
好在后来的合并,让骨干们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近期子女入厂工作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消除了职工们的后顾之忧。
这下,大家不再抱怨了,转而开始催促搬迁的进度。
职工家属总是追问什么时候能够搬过去,问不到刘玉,就去问刘玉的妻子。
昨天打电话的时候,妻子又代替大家询问搬迁时间。
挂了电话,刘玉对大家急切的心情感到无奈,心想饭要一口一口吃,房子也得一点一点建,这么着急又有什么用呢?
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顺手拿起刚发的学习材料,读到“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虽然他内心并不认同这句话,但对北京大学哲学系工农兵学员给出的解释——“贵族是天才,劳动人民是蠢材”,却也忍不住点头表示理解。
为了确保建设速度,他一来到锦东,就把办公室和寝室都搬到了工地的工棚。
他满心期待着能够早日完工,实现搬迁。
目前,西张村工地的医院、商场、学校、锅炉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进展迅速,主体工程已经完工。
家属住宅区部分楼房也已竣工。
工具车间厂房完成验收,弹尾车间厂房的天车安装到位,正在进行吊顶作业。
正是:紧张忙碌近一年,林立高楼在眼前。建设施工夜望山,远方言,玉镜何时照杜鹃。
谢云旺带领一行人来到工地,向刘玉询问工程何时能够完工。
刘玉走到工棚墙边,指着施工进度图,有条不紊地介绍道:“八月能够完工并具备投入使用条件的项目包括医院、商场、学校、锅炉房、综合服务中心,还有部分职工住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线情怀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线情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