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中有一条内容是成立通关领导小组及通关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组成,通关工作小组由谢云旺担任组长,李文化、盛国琳、吴敏、生产科长等任副组长,组员由各班组组长、技术骨干组成。
经过数日对逐台设备的测试,通关领导小组决定周三正式进行通关。
周二,为确保通关顺利进行,谢云旺带领工作小组的成员,沿着弯弯曲曲的坡路,来到沟西北处的锻工工段。这里有一座48米长、18米宽的工房,通关准备工作将从这里拉开帷幕。
众人走上坡,来到一个被施工人员推平的平台上。
锻工工房就矗立在这个平台上,工房的大门正对着道路,门与道路同宽,都为6米,门垛两边各有6米宽的墙,工房高5米多。
工房四面有墙有窗,不过窗户都敞开着,从里面不断涌出呛人的油烟。
北墙外有一根烟囱,正冒着更浓烈的黑烟,北山坡上的草和小树都被熏得失去了绿色。
走进工房,映入眼帘的是一台约三米高的三吨自由锻锤,还有两座用耐火砖砌成的低矮加热炉。
加热炉冒出的浓烟,一部分顺着烟道拐着弯排到工房外,另一部分则直接从炉门飘进房中。
加热炉旁有一台架在铁轨上的小门吊,门吊不大,高两米四,宽两米,上面安装着一台0.5吨的电动葫芦,也就是俗称的“斤不落”。
这台电动葫芦较小,只能用于加工小件炮弹,加工大工件还得靠大型天车。
这个工房没有大型天车,只有一台载荷三吨的电动葫芦。
同时,工房西角有一台下料机,几名工人正在那里切割炮弹方料。
工人把切割好的方料运到炉旁,然后抛入加热炉中。
熊熊烈火很快就把钢料烧得通红,炉旁的工人用长卡钳夹住通红的钢料,用力甩到锤前的灰土地上。
大锤工伸出长卡钳,稳稳夹住地上烧得通红的钢料,迅速将其放置到锻锤的砧座上。
掌锤的大锤工见状,果断启动锻锤,“咚咚咚”,锻锤有力地锤打着钢料。
为防止坯料锻打不透,避免坯料中心部分出现开裂,工人师傅紧紧夹着坯料,不断地反复转动、反复锤打。
不一会儿,原本不规则的坯料就被打成了类似先陶立克柱的形状。
工人师傅拿出专用的卡钳尺,仔细测量坯料尺寸,随后继续锤打、检测。
当尺寸符合要求后,一名工人师傅操作“斤不落”,将锻锤上的砧座稳稳吊起,移动到空地。
与此同时,另一名工人操控天车吊,把远处的下砧模吊运过来,精准地放在锻锤砧座上。
调整好位置后,工人师傅再次用长卡钳夹住红红的半成品,小心翼翼地放入下砧模的胎模内。
锻造弹体采用的是胎模锻造工艺。
放好红红的钢料后,工人师傅又拿起一支长卡钳,夹住一个细倒锥形冲头,轻轻放在钢料上,然后开动锤头轻打,先打出一个小孔。
接着,换上粗一点的倒锥形冲头,经过多次锻打,圆柱弹头筒形毛料逐渐成型。
经过严格检验,一个合格的弹头半成品诞生了。
谢云旺看着这个合格的半成品,满意地点了点头,凑近盛国琳,轻声说道:“你们前一阶段的准备与培训工作很有成效,告诉工人们,继续保持,保证质量,继续加工。”
谢云旺离开后,工人们干劲十足,继续将下好的钢料一个接一个地扔入炉子中,待烧红后,再一下一下拿出来锤打。
这些千锤百炼的钢料,就如同经历革命洪流的三线工人,从繁华城市来到偏僻山村,在如火般热烈的革命思想洗礼下,最终成为了合格的三线半成品,为三线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喜欢三线情怀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线情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