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宁州人杜凤举也得知了此事。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若不尽快上报,恐怕会对大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让无数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也急忙前往仁智宫,将这一情形详细地告知了李渊。
李渊听后,顿时怒不可遏,脸色变得铁青,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他拍案而起,大声咆哮道:“大胆李建成!竟敢如此胆大妄为,指使杨文干起兵叛乱,意图谋逆!朕本以为你身为太子,能够以大唐江山社稷为重,却不想你竟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你简直是丧心病狂,罪无可恕!”李渊的声音充满了愤怒和失望,他的身体也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仿佛随时都会爆发。
说完,李渊便借口有别的事情,以亲笔诏书传召李建成,让他前往仁智宫。他心想,一定要当面质问李建成,让他给个说法,看看他究竟为何如此大胆,竟敢做出这等背叛皇室、背叛大唐的事情。
李建成心中害怕极了,他深知自己此次犯下的罪行严重,一旦被父皇定罪,恐怕性命不保,整个家族也会因此蒙羞。他一时间慌了神,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他不敢前去,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太子舍人徐师谟在一旁劝他占据京城长安,发兵起事,妄图以此来对抗李渊。他觉得,此时若不反抗,就只能坐以待毙,任人宰割。然而,詹事主簿赵弘智却深知此计不妥,连忙劝阻道:“太子,此时若起兵,无异于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太子不如免去太子的车驾章服,屏除随从人员,到仁智宫李渊那里去承认罪责,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父皇一向仁慈,或许会念在父子之情,饶恕太子这一次。”赵弘智的声音充满了担忧和关切,他希望李建成能够冷静下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李建成在两人的劝说下,权衡再三,最终决定前往仁智宫认罪。他心想,或许向父皇诚恳认错,还有一丝活命的机会,若是起兵反抗,那便是彻底与父皇决裂,再无回头之路。
李建成决定前往仁智宫。为避嫌疑,刚刚走完六十里的路程,他便将所属官员全部留下,只带领十多个人骑马前去觐见。当他见到李渊后,心中满是恐惧与悔恨,犹如惊弓之鸟。他连忙向父皇伏地叩头,承认罪责。他一边磕头,一边说道:“父皇,儿臣知错了,都是儿臣一时糊涂,才铸成如此大错。请父皇念在儿臣以往为国效力的份上,饶恕儿臣这一次。儿臣以后一定痛改前非,以大唐江山社稷为重,绝不再犯。”说到激动处,他竟猛然用力,自己摔了出去,几乎晕死过去。他的脸上满是泪水和汗水,头发也变得凌乱不堪,整个人显得狼狈至极。
李渊见他如此,怒气稍有缓和,但心中的伤痛却难以平复。他觉得自己对李建成寄予了厚望,没想到他却做出这等让自己失望透顶的事情。他还是将其囚禁在帐篷里,只给他麦饭充饥,让殿中监陈福看守着他。随后,李渊派遣司农卿宇文颖速去传召杨文干,想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看看杨文干究竟为何要听从李建成的指使,起兵叛乱。
李元吉与宇文颖交好,便悄悄派人与宇文颖联系,让他告诉杨文干赶紧起兵。宇文颖念及与李元吉的交情,便照做了。他心想,若是帮助李元吉和李建成成功,自己也能得到不少好处。于是,杨文干在接到密报后,便起兵造反了。
李渊得知后,大惊失色,犹如五雷轰顶。他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心中充满了懊悔和无奈。他连忙派遣左武卫将军钱九陇和灵州都督杨师道攻击杨文干,希望能够尽快平息这场叛乱,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李渊传秦王李世民商议此事,李世民冷静分析道:“杨文干这小子竟敢做这种狂妄叛逆的勾当,想来他幕府的僚属应当已经将他擒获并杀掉了。如果不是这样,就应当派遣一员将领去讨伐他。他不过是跳梁小丑,不足为惧。”李世民的声音充满了自信和冷静,他对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
李渊却说道:“不能这样。杨文干的事情关连着李建成,恐怕响应他的人为数众多。你最好亲自前往,回来以后,我便将你立为太子。我不愿意效法隋文帝去诛杀自己的儿子,届时就把李建成降为蜀王。蜀中兵力薄弱,如果以后他能够侍奉你,你应该保全他的性命;如果他不肯侍奉你,你要捉拿他也容易啊。”李渊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奈和疲惫,他不想看到兄弟相残的悲剧发生,希望能够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解决这场危机。
李世民听后,心中虽有疑虑,但为了大唐的稳定,他还是领命带领军队出发平叛。他深知,此时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自己作为大唐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挺身而出,平息叛乱,维护国家的安宁。
李世民带领军队出发后,李元吉与后宫嫔妃轮番替李建成求情。李元吉苦苦哀求道:“父皇,太子虽有错,但毕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他此次定是受人蛊惑,一时糊涂,才犯下大错。还望父皇念在以往的情分上,饶他这一次吧。更何况,太子若不在,日后我们兄弟之间恐怕更难以团结,大唐的江山社稷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李元吉的声音中充满了哀求,他希望李渊能够网开一面,饶恕李建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谋谋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