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621 年)七月,烈日高悬,炙烤着大地,历经漫长而残酷的多日征战与动荡后,唐军从洛阳整军回朝。这场胜利来得殊为不易,战场上的厮杀声虽已渐渐远去,但留下的痕迹却难以磨灭。洛阳城的断壁残垣见证了战争的残酷,而唐军将士们疲惫却坚毅的面容,则诉说着一路的艰辛。此次胜利意义非凡,它让唐朝在逐鹿天下的征程中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一时间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而论功行赏这一重要时刻也随之如期而至。
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雕梁画栋间弥漫着一种荣耀与期待交织的气息。李渊身着华丽的龙袍,端坐在高高的王座之上,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的群臣,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当话题论及此次战功时,李世民那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宛如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无人可及。他在战场上的身姿挺拔而坚定,指挥若定,犹如战神降临人间。面对强大的对手,他运筹帷幄,巧妙布局,带领唐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了敌人的重重防线,为唐朝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每一场战役的胜利,都饱含着他的智慧与勇气,也正是因为他的出色领导,唐军才能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脱颖而出。毫无争议地,李世民被封为上将,这一荣耀实至名归,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之中。
与李世民相比,李世积同样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立下了不少战功。他在战争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为唐军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与李世民那光芒四射的战绩相比,还是稍逊一筹,最终被封为下将。但李世积为人豁达,他深知自己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对于这样的封赏,他没有丝毫的怨言。他明白,在这场伟大的胜利背后,是无数将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自己能在其中贡献一份力量,已然深感荣幸。
为了昭示天下太平,彰显唐朝的赫赫战功,李渊郑重下令,让李世民等二十六人一同身穿金甲、乘着兵车前往太庙去报捷。那一天,阳光格外明媚,金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是在诉说着唐军的辉煌与荣耀。兵车的车轮滚滚向前,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声响,整齐的车队在长安的街道上缓缓前行,引得百姓们纷纷驻足围观,人群中不时传来阵阵惊叹与欢呼声。这壮观的场面,仿佛是一场盛大的凯旋仪式,向世人展示着唐朝的强大与威严,也让人们更加坚信,一个新的太平盛世即将到来。
与此同时,远在洺州的李盖也与裴矩等人一同风尘仆仆地入朝。李渊得知他们到来后,脸上瞬间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那笑容源自内心深处的喜悦。李盖在之前的经历中,曾遭遇诸多波折,但他始终对唐朝忠心耿耿。李渊见到他后,心中感慨万千,随后,李渊毫不犹豫地下令恢复了李盖的官爵。李盖听闻此讯,激动得眼眶泛红,他伏地叩拜,久久不起,心中对李渊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他深知,自己的命运从此将与唐朝紧密相连,唯有尽心尽力,方能报答这份厚重的恩情。
原本,窦建德的妻子曹氏携带着象征着至高权力的玉玺前来投降。按照常理,这样具有重大意义的举动,本可以成为窦建德免死的契机。然而,窦建德却展现出了一种令人钦佩的硬气与风骨。当李渊在朝堂之上,面色阴沉,怒视着窦建德,严厉地质问他为何要带兵来犯时,窦建德挺直了脊梁,依然保持着那份倔强与不屈。他的眼神坚定而坦然,毫无惧色地说道:“大家在这乱世之中争夺天下,不过是相机而动罢了。我不带兵来攻打你,改天你唐军还不是要来攻打我大夏。如今我战败了,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充满了豪迈之气,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虽为败军之将,但依然不失英雄本色。
李渊望着窦建德,心中既愤怒又有些无奈。他深知窦建德如同李密一般,是一方枭雄,其性格中有着难以驯服的野性与坚韧。若是轻易释放了窦建德,谁也无法保证他会不会像李密一样,等到时机成熟,又叛逃回河北,重新聚集力量与唐朝对抗。到那时,局面将会变得更加棘手,自己又将陷入困境,难以收拾残局。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李渊最终还是决定处决窦建德。然而,他却没有想到,窦建德为人直爽,乐善好施,在河北地区深受民众的喜爱与爱戴。他的死讯传开后,河北的百姓们无不悲痛万分,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各地纷纷传颂着他的英勇事迹。而李渊此举,无疑是铸成了一个大错,为日后的局势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在窦建德兵败之后,唐军趁势如潮水般迅速占领了河北的五十三州。李渊满心以为,天下大局已定,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统一,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于是,他下令召唤窦建德手下的高雅贤、范愿等将领前来投降,妄图通过招安这一手段来稳定河北的局势,让这片刚刚纳入版图的土地尽快恢复平静。然而,建德部将们久经沙场,心思缜密,并没有被李渊的招安所迷惑。他们深知,在这看似平静的背后,隐藏着重重危机。大家聚在一起,神色凝重,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他们开始忧心忡忡地商讨着未来的出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谋谋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