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未央宫,刘邦那紧绷的神经仿佛还未完全松弛下来,他的脚步匆匆,一路行至御书房中,轻轻坐下后,还是忍不住对着身旁的张良缓缓讲起了在白登山被围的惊险一幕。
刘邦的神情中透露出一丝还未完全消散的惊恐,他的目光在室内的摆件上一一扫过,仿佛那上面还残留着当时危险的影子。一想到匈奴骑兵的强大,刘邦的身体不禁微微一震,说话的声音也不自觉地低沉了几分,带着明显的心有余悸:“我原本以为蕃戎之属,当是不堪一击的。要知道,在我的印象中,那些北方游牧民族,虽时常侵扰边境,但我朝国力强盛,将士英勇,自认为凭借我大汉的铁骑和步兵,定能轻易击退他们。然而,谁能想到,实际情况却如此不堪啊!”
刘邦的脸上露出了凝重的神色,他微微皱眉,仿佛又看到了那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的场景,声音也变得低沉而有力:“匈奴的精骑,足足有数十万之多啊!当我远远看到那如乌云般铺天盖地向我们压来的骑兵队伍时,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他们飙疾如风,那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马蹄声如同雷鸣般轰鸣,仿佛要将整个大地都震裂开来。他们离散啸聚,行军迅速且灵活,转瞬即至眼前!”
说到这里,刘邦站起身来,来回踱步,一边走一边比划着,仿佛在回忆那紧张的一刻:“我们的大汉步兵,在面对他们时,显得那么渺小和脆弱。步兵的行动,显然太过迟缓了!我们只能被动地结阵防御,像被巨石压住的巨兽,无法施展手脚。那种无力感,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在那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我们只剩下等待命运的安排,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匈奴骑兵在我们周围盘旋,寻找着进攻的机会,仿佛我们早已陷入了他们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毫不夸张地说,视其战力,恐怕项羽在世,也甚难一敌!”
张良静静地听着,不时地点点头,他深知那场战斗的凶险。半晌,他缓缓开口应道:“是啊!就如陛下一所言,匈奴骑兵的速度和机动性实在太过惊人。在这样的战场上,步兵完全丧失了作战的主动权,只能凭借地势险要之处,严阵以待,凭借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勉强抵挡敌人的进攻。这也正是为何赵与秦为了防御匈奴,只能选择筑起那万里长城,守住房屋关隘的要地。毕竟,唯有凭借这坚固的防线,才能在匈奴的强大攻势下,保存一线生机啊。”
刘邦听完张良的话,深深地叹了口气,缓缓坐回椅子上,他的目光投向远方的天空,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深远的未来。他忧心忡忡地说道:“看来,要守住北面,还得缓图之了!匈奴的实力太过强大,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要寻找一个更为稳妥、长远的策略,才能抵御这外部的威胁啊!”
说到这里,刘邦的脸上突然闪过一丝愤怒之色,他又想起了韩王信。特别是韩王信老是带着匈奴人来攻城掠地的种种恶行,让他气得牙痒痒的,拳头也紧紧地攥在了一起。
刘邦的嗓音变得高亢而愤怒,他愤恨地说道:“韩信那个龟孙子,打不过匈奴,被我责备了两句,居然就投降了。哼,投降保个命本也无可厚非,可他居然还帮着匈奴人来攻城略地的。这个吃里扒外的贼胚!枉自老子一直对他这么好,最先就封了他为王!他不就心心念念着他那韩国嘛,我又不是没给他封地!我封他去为联抵挡下匈奴人,那本就是托付给他重任,指望他能为大汉守好一边。可他倒好,反而怨恨起联来了,还背叛我,投靠匈奴。这还真是个人面兽心的东西,真是个养不熟的白眼儿狼!”
转过身来,刘邦又看着张良,眼中透露出一丝担忧与疑惑,问道:“子房,你说,若是他们两个韩信,一南一北地发难,那时候,我大汉岂不危矣?”
一不小心,刘邦就又把南方做着楚王那兵仙韩信也给捎带上了。此时,室内的气氛似乎变得凝重起来,刘邦的这一番话,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隐隐似乎预示着兵仙韩信未来命运的走向,被刘邦这么样话里一捎带,兵仙韩信的结局仿佛已经被注定。
张良作为刘邦麾下的重要谋士,虽身在汉营,却时常关注着各路局势的动态。对于韩信这位军事奇才,张良内心有着一番复杂的考量。
张良十分赏识韩信卓越非凡的带兵能力。在那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战场上,韩信犹如一颗璀璨的将星,凭借其奇谋妙策和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率军一路披荆斩棘,屡建奇功。他那奇妙的排兵布阵,总能在看似绝境之处寻得生机,让敌人防不胜防。韩信的功绩,无疑为刘邦的汉军势力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张良对此也是深感认同。
然而,当韩信自请为假齐王的消息传来时,张良原本平静的心湖却泛起了微微的波澜。在那个关键时刻,局势本就微妙,刘邦正处于与项羽激烈争雄的白热化阶段,各方势力的平衡需要精心维护。而韩信此举,无疑像是在这原本就紧绷的局势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不小的水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谋谋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