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微微颔首,目光中透露出一种对道家玄门深刻的理解与思索,缓缓说道:“道家自称玄门,的确是把有些东西琢磨得比较深邃。追溯道家的起源,其实本出于巫师。在远古的神秘岁月里,巫师们凭借着对天地自然最为敏锐的感知,与神秘的灵界沟通,探寻着世间万物的奥秘。而后,他们又逐渐演变成了史官,承担起了更为重任的使命。他们仰望浩瀚的天象,从星辰的闪烁、日食的奇观、月相的变化中,洞察着天地的运行规律,借此明了祸福的预兆。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对天象的观察,更是致力于研究天气的变化,如风向的转变、雨露的润泽、雷电的轰鸣,从中寻找那隐藏在自然现象背后的智慧,以便指导大家在生活中趋利避害。他们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论断,都仿佛带着神秘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避开灾难,迎来福祉,的确显得挺有过人之处。故而,道家自然便有了巫卜之术,这术法乃是他们在岁月长河中积累沉淀下来的,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神秘。”
刘邦听闻此言,眼中闪烁着无比神往的神色,脸上露出一种惊叹与向往的神情,由衷地赞叹道:“原来史官如此厉害啊!我以往心中总觉得,史官不过是一些守着竹简记录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的人罢了,却没想到他们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对天地的洞察和对百姓的指引,都在这看似平淡的记录之中。他们所知晓的,定是宇宙间最为深沉的智慧,只是这些智慧被岁月尘封,未为大众所熟知罢了。”
张良听到刘邦的赞叹,神色变得正色而庄重,目光坚定地望向刘邦,郑重地说道:“史官承前启后,知天下兴衰之道,可不是只会记录一些事件那么简单!他们就像是守护历史长河的智者,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前人的智慧与教训。故史官务必忠于事实!他们要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不偏不倚,如实记录下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位英雄人物的功过是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后人从历史中获得真实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否则何来‘前事乃后世之师’之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而史官则是这面镜子的守护者,他们的工作关乎着民族的兴衰与传承。”
刘邦微微叹气,眼中闪过一丝感慨,缓缓说道:“的确如此!俗话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其中的深意,不仅仅在于提醒我们要尊重长辈的经验,更在于告诉我们做事儿要以以前的经验为参照。前人的故事,无论悲欢离合、成败兴衰,都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未知的困难时,找到解决的方法,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稳健。”
说着说着,刘邦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脸上露出一丝期待的神情,连忙问道:“对了!子房,你可不可以给我做史官呢?”那声音中带着几分期待与急切,仿佛已经看到自己与张良一起探寻历史的奥秘。
张良听闻刘邦的举动,不禁笑着摆摆手道:“这个我可干不下来!我对历史的研究,实在有些粗浅,很多前人的故事我都只闻其名,未通其详,又何谈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精准记录呢?你若要找史官,得去找前朝那些史官,他们传承有序,博学多才,定能担此重任!”
刘邦听张良如此说,心中的那股探寻玄秘的念头便缓缓地打消了。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繁多,当下还无暇沉浸在这玄之又玄的天命之事中。然而,他就像着了魔一般,仿佛是听故事听上头了,那股对奇妙故事的好奇与沉醉让他的心思还停留在刚才的讲述之中。于是,他转过头,带着期待的神色,向张良说道:“那你接着给我讲讲周文王与姜子牙的事儿吧!”那声音里带着一种急切,仿佛生怕张良就此停住,不再讲述这背后的深意。
于是,张良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一丝沉稳与深邃,便接着说起《太公兵法》上记录的那些古老而神秘的事情来。
“在那遥远的古代,周文王听闻史编说得是如此严正,一番卦兆所揭示的天命,让他的内心涌起一股庄严之感。他明白,这或许是在冥冥中指引着他去追寻一位非凡的人物。于是,他怀着敬畏之心,清心洁身,于静谧的营帐中斋戒了三天。”
“斋戒完毕的那一日,阳光初照,周文王身着庄重的打猎之服,仪态威严。他乘上了那专为打猎准备的马车,驾车的是两匹矫健的马,在晨光中,马蹄踏地,扬起一片尘土。他们缓缓地朝着渭水北岸驶去,那里是此次打猎的目的地。”
“当他沿着渭水北岸缓缓地走了一段路程后,视野中渐渐浮现出一位的身影。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静静地坐在茅草之上。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气质,仿佛与这广袤的天地融为一体。周文王心中一惊,又仔细瞧了瞧那老者的鱼竿,却发现那钓钩是直立的,心中不禁生出一丝疑惑。原本,他也不敢指望这位上了岁数的老者就是那卜兆所揭示的如同皋匋那般的人物。但由于一路走来,的确也没见到任何惹眼之人。于是,他就抱着打听消息的心思,缓缓地走上前去,向姜太公询问起话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谋谋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