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张良继续侃侃而谈道:“还有那彭越,他独自统领一军,实力也不容小觑。当初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竟然遗漏了彭越,未曾赐予他任何封号领地。此事使得彭越一直耿耿于怀,早就对项羽心存不满。不仅如此,当田荣起兵反叛楚国之时,还曾经主动联系过彭越,企图拉拢他一起举事造反!正因为这样,项羽也曾命令肖公角率军前去讨伐彭越,但最终未能成功将其剿灭。所以,此二人皆可为我们所用啊!只要主公能够巧妙地加以笼络利用,必能借助他们的力量扭转乾坤,一举击败楚军!”
张良微微颔首,继续有条不紊地分析道:“此外,汉王您麾下的诸位将领之中,韩信此人实乃将帅之才,不仅有勇有谋,更具备临危不乱、独挡一方的大将风范。不妨派遣韩信统率大军向北进发,攻略燕、赵、齐等地。一旦成功夺取赵国、燕国以及齐国的领土,便可将项羽及其楚军置于我方精心布置的包围圈内!如此一来,我们便能掌握战场主动权,扭转当前不利局势。”说到此处,张良的双眸之中闪烁着睿智而自信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在望的曙光。他的言辞间透露出满满的信心与坚定不移的决心。
末了,张良稍作停顿,而后郑重其事地总结道:“大王啊,如果能够善用此三人,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才能与优势,那么攻破楚国便不再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番言论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下邑之谋”,其犹如一盏明灯,为身处困境中的刘邦指明了未来反击的方向,同时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略指导。
刘邦静静地听完张良所言,沉默不语许久。起初,他的眼神略显迷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丝微弱的希望之火开始在他眼底缓缓燃烧起来。他深知,此时此刻摆在自己面前的乃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而张良所提出的计策无疑成为了他绝地反击、反败为胜的唯一契机。想到这里,刘邦不禁深吸一口气,然后斩钉截铁地说道:“好!那就依照子房先生的计谋行事!本王定当全力以赴,誓要击败那不可一世的项羽!”
刘邦在听取张良提出的“下邑之谋”后,深知这是当前扭转局势的关键策略,于是开始有条不紊地一步步实施这一精妙的计谋。
首先,对于策反九江王英布这一关键环节,刘邦精心挑选了舌辩名臣隋何执行这一重要任务。隋何深知此次使命的艰巨性,他怀揣着刘邦的亲笔书信和丰厚的礼物,日夜兼程赶往九江。到达九江后,隋何并未急于求成,而是先深入了解英布的近况和他的心理状态。他通过与英布身边的亲信和谋士巧妙周旋,逐步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在掌握了一定的情况后,隋何才正式面见英布。
隋何见到英布后,并没有直接提及合作之事,而是从楚汉战争的局势入手,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他指出,英布作为楚国的猛将,一直以来都有着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在项羽伐齐时,因项羽令其共同出兵而英布没有响应,这导致他与项羽之间产生了隔阂。如今,项羽对英布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以罪,这使得英布在楚国的处境越发艰难,随时可能面临项羽的打击。
隋何又接着说,刘邦实力雄厚,若能得到英布的支持,必定会给予他优厚的待遇和地位。而且,刘邦一直秉持着用人唯才的理念,非常欣赏英布的才能和武艺。在隋何的一番劝说下,英布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权衡利弊。最终,英布意识到与项羽继续合作可能带来的危险,决定弃暗投明,与刘邦联合。
就在隋何成功策反英布这一令人振奋的时刻,刘邦也马不停蹄地展开了另一项重要行动——派遣使者前去联络彭越。这位肩负重任的使者怀揣着刘邦满满的诚意以及郑重的承诺,不畏路途遥远、艰辛,一路风尘仆仆地朝着彭越的营地疾驰而去。
当彭越获知了刘邦使者前来的目的之后,内心不禁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之中。要知道,曾经在项羽分封诸侯之时,他因为未能得到应有的封赏而心怀愤懑。而且在此之前,当田荣起兵反楚之际,他就曾积极地与彭越取得联系,谋划一同造反之事,但不幸的是他们的行动很快便引来了项羽的猛烈攻击。因此,对于项羽,彭越心中的怨恨可谓是犹如熊熊烈火一般难以熄灭。
然而,刘邦的使者显然非常清楚彭越内心深处的这些纠结之处。所以,他耐心细致地向彭越阐述起了刘邦精心制定的战略计划。使者口若悬河地描绘着那宏伟蓝图,着重强调一旦彭越愿意与刘邦携手合作,那么刘邦必定会慷慨地赐予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丰厚无比的利益回报。与此同时,使者更是滔滔不绝地讲述起当前楚汉战争的复杂局势,并且毫不留情地点出了项羽身上存在的诸多致命弱点。通过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劝说,使得彭越原本还有些摇摆不定的心思逐渐变得坚定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谋谋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