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了顿,张良又接着分析道:“况且啊,您现在维持好秩序,使得秦地安稳,这对您来说可是有大好处的。秦国的老百姓看到您和您的军队没有抢夺他们的财物,反而为他们维持秩序,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他们必然会对您心怀感激,不会记恨于您。您也就免得背上那些掠夺百姓、残害生灵的骂名。如此一来,别人想要找您的茬也就不容易了!您也能在天下人面前树立起一个仁德之君的形象,赢得更多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啊!”
刘邦听完张良的这番话,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那我们费了这么大的劲儿攻入咸阳,什么实际的好处都没捞到,还得维持治安,帮别人守好这些东西。这也不显得有点儿亏了么?”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不甘和遗憾,毕竟他原本满心期待着能在进入咸阳后大捞一把。
对于不纵兵抢劫这一要求,刘邦还是有着这一底线的。毕竟他深知那是暴行,会给无数无辜的百姓带来灾难。他自己也是从老百姓中走出来的,深知百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自然也就不愿看到老百姓因为士兵的掠夺而再次遭受痛苦。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对百姓怀有敬畏和同情之心。
然而,他又实在是有些舍不得秦王的这些东西。在他看来,这些珍宝财宝并不是老百姓的,而是秦王的,他不觉得拿走这些东西有太大的不妥。他甚至觉得这就像是不义之财,人皆可取一样。可如今种种现实摆在面前,这些原本诱人的珍宝却成了烫手的山芋,让他进退两难。他心里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如今想拿又不敢拿,所以也显得有些悻悻然。但理智告诉他,张良的话不无道理,他必须得慎重考虑接下来的行动啊!
张良嘴角微微上扬,目光中透着深邃的智慧和远大的谋略,笑着对刘邦说道:“您可要在这关键时刻把目光放得长远些啊!如今您选择不抢夺秦宫的珍宝、不纵兵抢劫秦国百姓,做出这堪称大义的举动,所带来的好处可是无法估量的。这种义举,就如同在您身上披上了一层熠熠生辉的仁德之袍,能为您博取那至高无上的名望啊!这名望一旦树立起来,就如同黑夜中的明灯,能吸引无数人向您靠拢。您也就能轻松地获得民心,得到百姓们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您想想看,如今的天下虽说大秦已亡,但局势依旧动荡不安。各方势力相互角逐,未来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倘若未来有一天天下再次陷入混乱,纷争不断,那时候,您此前积累的这份深厚的民心就会成为您最坚实的后盾。百姓们会因为您之前的仁德之举而坚定地站在您这一边,支持您的事业。到那时,您就拥有了广泛的人脉和强大的根基,岂不是大有可为?谁又能与您抗衡呢?这是何等地明智之举啊!”
这么一说,刘邦心中那原本因舍不得珍宝而产生的那份纠结与不甘,就如同被一阵清风瞬间吹散,顿然释怀了!他仿佛在这一刻彻底看清了前行的道路,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利益所在。
于是,刘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张良这卓有远见的规劝。他深知张良的话句句在理,如同指路明灯,引领着他走向更广阔的未来。他开始不遗余力地去做好这些事情,展现出了一个领导者的果断与担当。
他极为庄重地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以及那些堆积如山的财物。那曾经让他垂涎欲滴的稀世珍宝、金银财宝,如今都被整齐地封存在宫中府库之中,仿佛被尘封的秘密,等待着未知的命运。同时,刘邦还军于霸上,他深知项羽等各路起义军的存在,明白在这复杂的局势下,需要做出暂时的退让,以缓和各方矛盾,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他将自己的军队驻扎在霸上,静静地等待着项羽等路起义军的到来,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沉谋略和胸襟。
在此期间,刘邦还积极采纳张良的建议,展现出了他能广纳良言的风范。他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他们围坐在一起,亲切地交流着。刘邦以一种温和而又坚定的口吻,与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简洁却有力量的话语,如同明亮的星辰,在混乱的局势中为百姓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新旧交替的动荡中感受到了法律的公正和秩序的力量。
不仅如此,刘邦还郑重其事地向四方通告:“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安诸如故。凡吾所以来,非有所侵暴,勿恐。”他的话语如同春风拂过大地,温暖而又安心。百姓们听闻此通告,心中的担忧和恐惧顿时消散了许多。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另外,刘邦深知仅仅发布政令还不足以完全安抚民心,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展现自己的诚意。于是,他又派出专人会同秦地的官吏一同前往各地进行巡行。这些人如同春风使者,穿梭在秦地的城镇乡村之间。他们每到一处,都会认真地为当地百姓详细晓谕之前所颁布的政令,声音洪亮而清晰,态度温和而诚恳,让每一位百姓都能知晓其中的深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谋谋天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谋谋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