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一时期的祭祀礼仪,由于受到了宗法制与分封制等一系列制度,因而便带有相对浓厚的等级色彩。
就比如说祭祀仪式现场的布置,鼎与美玉,还有各类装饰物的数量,像稻、麦、黍、粟、菽、菰等五谷杂粮的摆放数量与摆放位置,牺牲等动物的配置,巫师以及祈福人员的数量,自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一系列不同阶层的等级划分,都有明确的规定。
而在那个时候,由于生产力的相对低下与有限,一般来说…也就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这些阶层有能力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
像士与平民阶层,在这个时候,一般情况下都不会也没有能力举行这祭祀仪式。
直到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生产效率的提升、平民地位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彼时的平头老百姓,在实际上就有一定的能力来举行祭祀仪式了。
只不过,一般情况下,有别于上层统治阶级。
民间的祭祀等一系列大型的节庆集会活动,大多都是在村社宗族祠堂的组织下,自发进行的。
与此同时,虽说这宗法制度,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已然分崩离析。
但是,宗法观念以及一系列与之有关的等级思想,在实际上都以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与不同方式,“保留”了下来,并跟随时代的发展,因而变化发展成许多种不同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恐怕也就是以猪羊二牲祭祀天地社稷的“少牢之礼”,还有以猪、牛、羊三牲祭祀天地社稷的“太牢之礼”了。
相对于华夏,像西方与其他诸国,虽然在大型的节庆活动上,也会有类似于“祭祀”的仪式。
他们的祭祀观念,与华夏相比,虽然有较大的“重合”。
但是,抛开天地万物以及创造带有各文明地方特色的神灵崇拜,还有表达国泰民安的愿望外。
他们更多的,是注重内心的“信仰”,而不是表面的“形式”。
并且,他们举行与祭祀相关的祈福活动,都是在特定且带有浓厚宗教文化的地方进行,比如说教堂,还有金字塔、祭礼台等地方。
相比之下,华夏之人,则更加注重形式与规模,比如说帝王将相祭祀祈福时所在的天台,还有其他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道关庙宇。
一般情况下,用来举行大型祭祀所在的殿堂庙宇,其规格与精细程度,都要比一般平常的地方要高一个档次。
欧洲地区的中世纪,在庄园盛行的时期,像与祭祀相似的教堂礼拜活动,一般都由当地的领主组织。
除此之外,领主对于这一活动,有着极大的控制权。
至于佃农与农奴呢,也只能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来参加活动。
之后,伴随着城市的兴起以及市民阶层的产生,国王为了壮大自身的实力,于是乎便积极拉拢城市商人与市民阶层人士,并以契约的方式允许其拥有较大的管理权。
而教堂与礼拜等相关事宜,当然也在其中。
然而,为了巩固并加强教会的控制力与权力,教会以“赎罪券”为由,大肆向平民征收高额赋税,这引起了广大人民的不满。
直到后来,伴随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科技大发展、启蒙运动等一系物质文化大交流以及思想解放运动。此时的人们,才不断打破教会精神的“束缚”,思想更加独立自主。
到了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全世界各国逐步踏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伴随着各种宗教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其祭祀等一系列相关仪式的交流,也更加频繁。
此时的人们,在追求内心“信仰”与“真理”的方式上,似乎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而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像古埃及、古印度、古美洲、亚洲各地,还有非洲以及其他地方,在实际上,他们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
同时,在祭祀文化方面,它们也是“异彩纷呈”,共同构筑起多样的文化特色。
古往今来,曾经有许多着名的诗人词人,写过有关祭祀仪式活动脍炙人口的诗句。
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有唐朝包佶《祀风师乐章·送神》中的“微穆敷华能应节,飘扬发彩宜行庆。”;“送迎灵驾神心享,跪拜灵坛礼容盛。”;“气和草木发萌芽,德畅禽鱼遂翔泳。”;“永望翠盖逐流云,自兹率土调春令。”
唐朝李约《观祈雨》中的“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宋朝陈着《次韵前人祈雨未应二首·龙君非是忍忘农》中的“龙君非是忍忘农,一敬初终自见龙。”;“雨感通时元有待,天分晓处可曾聋。”;“雷车怒激腾东海,火伞忙收入下舂。”;“我辈报神无别事,请裁佳句勒霞峰。”
唐朝李建勋《迎神》中的“攂蛮鼍,吟塞笛,女巫结束分行立。”;“空中再拜神且来,满奠椒浆齐献揖。”;“阴风窣窣吹纸钱,妖巫瞑目传神言。”;“与君降福为丰年,莫教赛祀亏常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左传游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左传游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