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这个问题描述的是中医临床诊断中的一些细微观察和推理过程。医生在尚未切脉时,注意到病患双手交叉覆盖在胸口上,这是一种可能表明病患心中有不适或虚弱的体态。接着,医生尝试让病患咳嗽,但病患没有反应,这提示医生病患可能双耳失聪。医生推断,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病患之前过度发汗,导致身体虚弱到连咳嗽的力气都没有,同时也可能影响了听力。
进一步,发汗后如果饮水过多,或者用水直接浇灌身体(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急速降温的方法),都会导致喘息。这是因为发汗后身体毛孔张开,此时大量饮水或冷水刺激会使寒气更易侵入体内,影响肺气宣发,从而引发喘息。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反映了中医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理解,以及通过细致观察病患体态、反应来进行诊断的智慧。发汗是中医治疗外感病的一种常用方法,但过度发汗会损伤人体正气,导致一系列后续问题。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医在临床诊断中,通过观察病患的体态、反应等细节,结合中医理论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病患可能的病因病机。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发汗等中医治疗方法的应用上,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损伤正气。
原文: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这句话描述的是发汗过度后的一种病理状态。这里的“逆”指的是病情向不利方向发展。发汗本是中医驱邪外出的一种治法,但若发汗不当,如发汗过度,就会损伤人体正气,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
当发汗过度后,人体的津液受到严重损耗,此时若再强行给予水药,脾胃难以运化,反而会增加脾胃负担,甚至引发呕吐等症状,这就是“水药不得入口,为逆”的原因。
若此时再行发汗,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发汗需要调动人体的阳气和津液,而在发汗过度后,人体的阳气和津液已经处于亏虚状态,再行发汗就会进一步损伤阳气和津液,导致吐泻不止等严重后果。
至于“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这句话描述的是发汗、吐下等治法后,人体正气受损,出现虚火上炎、心神不宁的病理状态。此时患者会感到烦躁不安,难以入睡,严重者甚至会反复颠倒、心中懊恼不已。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经典方剂栀子豉汤具有清热除烦、透邪外出的功效。栀子能够清热泻火,豉则能宣发郁热,二者合用能够调和人体内外,使郁热得以透发,心神得以安宁,从而缓解患者的烦躁不安和失眠等症状。
原文: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在中医经典理论中,对于发汗后若误用下法(即攻下法,如使用大黄等药物),导致患者胸中烦热、有窒塞感的症状,通常会采用栀子豉汤进行治疗。。
我们来解释一下“发汗,若下之”的含义。在中医看来,发汗是驱邪外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风寒等表证。然而,若发汗不当或发汗后病情未解而误用下法,就会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病邪内陷,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烦热胸中窒者”,就是发汗后误下所引发的一种病理状态。烦热,即胸中烦闷、发热;窒,即阻塞、不通畅。这种症状的出现,是因为误下后病邪内陷胸中,与胸中郁热相结,导致气机不畅、烦热窒塞。
针对这种症状,中医经典方剂栀子豉汤具有清热除烦、宣透郁热的功效。栀子性味苦寒,能够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豉则性味辛甘微温,能够宣发郁热、调和气机。二者合用,既能清热除烦,又能宣透胸中郁热,使气机得以通畅,从而缓解烦热胸中窒的症状。
栀子豉汤的具体应用,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例如,若患者兼有口渴、舌红苔黄等热象较重的症状,可适当增加栀子的用量;若患者兼有胸闷、气短等气机不畅的症状,可适当增加豉的用量。同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轻重,避免过度发汗或攻下,以免进一步损伤正气。
原文: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伤寒病(一种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患者在发病五六天时,若误用了攻下法(如使用大黄等泻下药),导致病邪未解而正气受损,进而出现身热不退、心中结痛等症状。
这里的“身热不去”,指的是发热症状持续不退,表明病邪仍在体内未得到彻底清除。“心中结痛”,则是指心胸部位出现疼痛、不适的症状,这通常与病邪内陷、气机不畅有关。面对这种情况,中医经典方剂栀子豉汤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