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邓艾出生于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的一个贫苦农家 。
彼时天下大乱,灾荒频仍,幼年丧父的邓艾,在战乱与饥寒交迫中艰难求生。
他的童年充斥着饥饿与劳作,每天清晨天还未亮,便要牵着家中那头羸弱的老牛,走向村外的荒野放牛。
在其他孩子追逐嬉戏时,邓艾却常常坐在高高的土坡上,望着远处蜿蜒的河流与起伏的山峦出神。
他虽身处困顿,心中却始终怀揣着远大志向,在放牛的间隙,他常常通过观察山川地形,模拟排兵布阵,对兵法与地理的浓厚兴趣在幼小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推行大规模屯田政策,这成为邓艾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
当时,曹操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在各地广设屯田区,招募流民垦荒。
邓艾因识文断字,在众多农户中脱颖而出,被推荐为典农都尉(相当于县)学士,由此开始了他与屯田的不解之缘。
然而,这份看似改变命运的工作,最初却并未给邓艾带来多少实际的好处。
他被分配到偏远的屯田区,担任低级的稻田守丛草吏,每日的工作不过是看守稻田,驱赶偷食稻谷的鸟兽。
但邓艾并未因低微的职位而气馁,反而将其视为学习与积累经验的机会。
在担任稻田守丛草吏的日子里,邓艾展现出远超常人的专注与钻研精神。
他仔细观察屯田区的土壤质地、水源分布,研究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还经常与老农们交流种植经验。
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他发现屯田区存在水利设施不完善、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
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典籍,结合实际情况,多次向上级提出改进屯田的建议。
这些建议不仅涉及水利工程的修建,如开凿水渠、疏通河道,以解决灌溉问题;还包括土地开垦的规划,如合理划分耕地,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以及粮草运输的优化,如设计更便捷的运输路线,减少运输损耗等多个方面。
邓艾的这些建议虽然在当时并未立即引起重视,但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见解,逐渐在屯田区小有名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出色的表现,他被提拔为典农功曹,负责协助管理屯田事务。
这一晋升让邓艾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他全身心投入到屯田工作中,亲自指挥水利工程的建设,带领屯田民开垦荒地。
在他的努力下,屯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不仅满足了当地驻军的需求,还为曹魏政权输送了大量粮草,邓艾也因此在屯田系统中崭露头角。
正始(240—249)初,邓艾迎来了人生中又一个重要机遇。
他被推荐到洛阳呈报事务,得以面见时任太尉的司马懿。
这次会面,彻底改变了邓艾的命运。
在与司马懿的交谈中,邓艾沉着冷静,凭借对屯田事务的深刻见解、对军事形势的独到分析,以及对曹魏政权战略布局的清晰认知,令司马懿大为赏识。
司马懿是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历经数朝,阅人无数,却被邓艾的才华所折服。
他深知邓艾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遂将其征召为太尉府掾属,后又升任尚书郎,邓艾由此进入曹魏政权的核心圈层,开始参与更为重要的军政事务。
在担任尚书郎期间,邓艾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
当时,曹魏与蜀汉对峙于西线,战事频繁。
邓艾敏锐地意识到,陇右地区(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地区)不仅战略位置重要,其农业发展潜力更是不容忽视。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主动请求前往陇右实地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邓艾不辞辛劳,翻山越岭,走遍了陇右的每一个角落。
他详细记录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水源分布,与当地百姓和官员深入交流,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数月的实地考察,邓艾绘制出详细的地形、水利图,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屯田方案。
他向朝廷建议,在陇右大规模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同时加强军事防御设施的建设。
他指出,通过屯田,可以解决军队的粮草供应问题,减少从内地运输粮草的成本和风险;兴修水利则能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加强军事防御设施建设,可有效抵御蜀汉的进攻,保障屯田区的安全。
朝廷经过慎重考虑,采纳了邓艾的建议,并任命他负责具体实施。
邓艾接到任务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他亲自指挥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如广漕渠等。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资金短缺、技术难题、人力不足等问题接踵而至。
但邓艾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
他多方筹集资金,聘请专业的水利技术人员,合理调配劳动力,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水利工程的建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