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使陇右地区的大片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粮草储备充足,为曹魏在西线的军事防御和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也为后来对抗蜀汉的多次战役奠定了物质基础。
嘉平元年(249年),蜀汉大将军姜维趁曹魏政权内部权力更迭、政局动荡之机,出兵进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
邓艾随征西将军郭淮前往抵御。
这是邓艾首次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崭露头角。
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邓艾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他通过对情报的分析和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准确把握姜维的进攻意图。
他认为,姜维此次出兵,意在夺取雍州的战略要地,切断曹魏与陇右地区的联系。
于是,他建议郭淮分兵驻守重要据点,形成相互呼应的防御态势,自己则率一部兵力在洮城(今甘肃临潭西南)设伏。
当时,许多将领对邓艾的判断持怀疑态度,认为姜维不会舍近求远,进攻洮城。
但邓艾坚持己见,他向众将解释道:“洮城是陇右的战略要地,一旦被蜀军占领,陇右将危在旦夕。姜维此人足智多谋,必定会抓住这个机会。”
事实证明,邓艾的判断完全正确。
当姜维果然率军奔袭洮城时,邓艾早已严阵以待。
他指挥军队利用有利地形,对蜀军发起突然袭击。
蜀军毫无防备,顿时陷入混乱。
邓艾乘胜追击,大败蜀军,成功击退了姜维的进攻,因功被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又升任城阳太守。
此后,邓艾多次与姜维交战,在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侯和(今甘肃临洮东南)等战役中,屡屡挫败姜维的攻势。
在与姜维的交锋中,邓艾逐渐摸清了蜀军的作战特点。
他深知姜维军队善于山地作战、机动灵活,且蜀军士兵多为蜀地子弟,熟悉地形,作战勇猛。
针对这些特点,邓艾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战术。
他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将边境地区的百姓和物资转移到安全地带,使蜀军得不到补给;同时,他诱敌深入,故意放弃一些次要据点,将蜀军引入预设的战场,然后利用有利地形,分割包围蜀军。
在段谷之战中,邓艾巧妙地利用地形,设下伏兵。
当姜维率军进入伏击圈后,邓艾一声令下,伏兵四起,蜀军顿时大乱。
邓艾指挥军队四面围攻,蜀军伤亡惨重,大败而逃。
在侯和之战中,邓艾则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消耗蜀军的士气和粮草。
姜维多次挑战,邓艾都不为所动。最终,蜀军粮草耗尽,士气低落,不得不撤军。
邓艾抓住时机,率军追击,再次给蜀军以沉重打击。
通过这些战役,邓艾极大地削弱了蜀汉的军事力量,稳固了曹魏在西线的防御态势。
他也因战功卓着,不断升迁,成为曹魏西线防御蜀汉的核心将领。
景元四年(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决定发动灭蜀之战,兵分三路:钟会率主力从斜谷、骆谷直取汉中;诸葛绪率军截断姜维退路;邓艾则率领三万余人从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姜维的军队。
战争初期,姜维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成功摆脱诸葛绪的拦截,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
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钟会大军久攻不下,粮草供应逐渐紧张,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一度有撤军的打算。
在此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偷渡阴平。
阴平道是一条位于崇山峻岭之间、鲜为人知的险峻小路,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通行极为困难。
这条道路在当时几乎被人遗忘,只有当地的一些山民偶尔会通过此道进行小规模的贸易活动。
邓艾认为,若能率领一支奇兵从此道偷渡,绕过剑阁天险,直插蜀汉腹地,便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给蜀汉以致命一击。
他向司马昭上书,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分析了偷渡阴平的可行性和战略意义。
司马昭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邓艾接到命令后,立即开始筹备此次行动。
他从自己的军队中挑选出两万余精兵,这些士兵都是身强力壮、作战经验丰富且敢于冒险的勇士。
邓艾亲自向他们说明此次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激励士兵们的士气。
出发前,邓艾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让士兵们适应山地行军和恶劣的环境。
公元263年10月,邓艾率领军队从阴平出发。
一开始,道路还算勉强可行,但随着深入山区,道路愈发艰险。
他们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粮食短缺、道路崩塌、悬崖峭壁等问题接踵而至。
由于阴平道长期无人维护,许多路段已经被杂草和树木覆盖,军队不得不一边砍伐树木,开辟道路,一边艰难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