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破邺城后,曹丕纳甄氏,本有拉拢冀州士族的政治考量。
但曹丕继位后,推行"九品中正制",试图平衡士族与寒族的利益,此时甄氏的存在反而成为他打压旧士族的阻碍。
更关键的是,曹植与甄氏的"绯闻"在民间流传甚广(后世衍生出《洛神赋》乃为甄氏而作的传说),这对曹丕的权威构成威胁。
从这个角度看,甄氏之死或许是曹丕清除政治隐患的必然选择,而郭女王不过是被推到前台的替罪羊。
曹叡继位后(226年),甄氏之死的谜团再次发酵。
据《魏略》记载,曹叡曾当面质问郭女王:"我母何为死?"郭女王答:"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岂可追仇死父,为母枉杀后母乎?"
曹叡大怒,遂逼杀郭女王,殡葬时"如甄后故事",即同样以发覆面、以糠塞口。
但《三国志》却明确记载,郭女王"崩于许昌宫,谥曰文德皇后,葬于首阳陵,配食太祖庙",葬礼规格极高,曹叡还亲自为其撰写哀策,称"追慕慈恩,感惟崩摧"。
两种记载截然对立,后世学者多认为《魏略》成书于魏晋易代之际,可能带有贬损曹魏的政治目的,而《三国志》作为正史,可信度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曹叡继位后,并未否定郭女王的皇后地位,反而追封其家族:郭表被封为观津侯,其子郭详袭爵,郭氏家族在曹魏中期始终显赫。
这或许暗示,曹叡与郭女王的关系并非完全敌对,甚至可能存在某种政治默契——毕竟,郭女王曾力保曹叡的太子之位,而曹叡需要借助郭女王的政治遗产巩固自身权威。
甄氏之死的真相,或许正如陈寿在《三国志》中留下的留白:"魏后妃之祸,非独妇人之过也,亦时事使然。"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