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迎春的主仆情
司棋对迎春的忠诚和照顾在书中多有体现。在“累金凤事件”里,迎春的攒珠累丝金凤被奶妈偷去赌钱,迎春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不愿追究。司棋得知后,气愤难平,带着绣桔等丫头去找奶妈理论,言辞犀利地指责奶妈的偷窃行为,坚决要求归还金凤,一心维护迎春的财物和尊严。
还有一次,迎春的丫鬟们在园子里与其他丫鬟发生口角,被对方仗着人多势众欺负。司棋听闻后,立刻赶过去,站在丫鬟们身前,毫不畏惧地与对方对峙,强硬要求对方给出说法,成功维护了迎春丫鬟们的权益,也间接维护了迎春的面子。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她们的主仆情十分深厚。这种主仆情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司棋在迎春身边多年,彼此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迎春对司棋的信任和依赖,让司棋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护迎春。另一方面,迎春性格懦弱,在贾府复杂的环境中容易受欺负,这激发了司棋保护迎春的决心,她把维护迎春的利益当作自己的使命,始终坚守着这份忠诚与担当。
五、司棋的悲剧命运
1.命运的转折点
绣春囊事件和私情被撞破,成为了司棋命运急转直下的关键转折点。
绣春囊在大观园被发现后,引起了轩然大波,贾府上下如临大敌,决定进行抄检。这一事件使得原本平静的贾府变得风声鹤唳,也让司棋的命运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
私情被撞破则是司棋命运的另一个致命打击。第七十一回,她与潘又安在大观园私会时,被鸳鸯无意撞见。潘又安吓得逃走,司棋虽在鸳鸯劝解下身体逐渐康复,但此事却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抄检大观园时,箱子里的同心如意、潘又安的情书被当众翻出,私情彻底败露。
这两件事的叠加,让司棋陷入了绝境。在封建礼教森严的贾府,绣春囊本就被视为禁忌之物,而她的私情更是违背了道德伦理。她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罪人”,失去了在贾府继续生存的可能。王熙凤对她进行审问时,她虽刚烈不屈,但也无法改变被撵出大观园的命运。从此,她从一个有一定地位的丫鬟,沦为了被人唾弃的对象,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2.被撵出大观园
私情败露后,司棋被王熙凤等人审问。她神色镇定,毫不畏惧地承认了与潘又安的私情,没有丝毫的退缩和隐瞒。王熙凤见她如此,也不禁对她的胆量感到惊讶,但封建礼教的规矩容不得私情存在,她下令将司棋撵出大观园。
司棋听到这个决定,心中五味杂陈。有对封建礼教的愤怒,她不明白自己追求爱情为何会遭受如此惩罚;有对大观园的不舍,这里曾是她生活多年的地方,承载着她的喜怒哀乐;还有对未来的迷茫,离开大观园后,她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何去何从。
在被撵走的过程中,司棋强忍着泪水,保持着最后的尊严。她没有哭闹,也没有哀求,只是默默地收拾着自己的东西。周围的丫鬟们有的投来同情的目光,有的则带着一丝幸灾乐祸。司棋对这些目光毫不在意,她的心中只有对爱情的坚守和对命运的抗争。
这一事件对司棋的打击是巨大的。她失去了在贾府的地位和生活,失去了与迎春主仆相伴的情谊,更失去了在大观园中与潘又安曾经拥有的美好回忆。但她并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与潘又安在一起的决心。即便未来充满了未知和艰难,她也愿意为了爱情去勇敢面对。
3.殉情而死
司棋被撵出大观园后,回到家中,母亲坚决不同意她与潘又安的婚事,还想将她许配给别人,司棋却始终坚守着对潘又安的感情,坚决不从。
后来,潘又安发了财回来找司棋,他满心欢喜,以为能与司棋长相厮守。然而,司棋母亲依旧不松口,强硬地拒绝了这门亲事。司棋苦苦哀求母亲成全他们,可母亲不为所动。在这绝望的时刻,司棋心中的希望彻底破灭,她深知在封建礼教和母亲的阻挠下,自己与潘又安再无在一起的可能。于是,她毅然决然地一头撞向墙壁,瞬间鲜血四溅,香消玉殒。
潘又安看到司棋的尸体,悲痛欲绝。他被司棋的深情所感动,觉得自己若独活于世,有负司棋的一片真心。于是,他拿出小刀,毫不犹豫地抹了脖子,追随司棋而去。
他们殉情的原因,一方面是封建礼教的压迫,让他们的爱情无法得到认可和成全;另一方面,是他们对彼此感情的忠贞不渝,在无法在一起的情况下,选择以死来扞卫这份爱情。他们的殉情是一场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对自由爱情的扼杀,也让人们看到了在黑暗时代中,人们为了追求真爱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4.悲剧的成因分析
司棋的悲剧命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性格、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