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笑起来了:“我认为这考生八成是贵州、云南人在成都就学!四川嘛,成都嘛……”
杨慎忍俊不禁,放下手中卷子,指着墙角一堆打叉的礼房卷子说:“那杨植的卷子就在里面,想到他沮丧的嘴脸,思之令人发笑!”
二月二十五日,贡院办公室里,佥都御史、主考官毛澄、副主考官周诏围坐在案边,准备给考生排名次。
毛澄笑着说:“我是礼部尚书,先看看礼经的卷子如何。”边说边翻看礼经的卷子。
一目十行地才看了三份礼经试卷,毛澄便停下来,沉默不语,眼睛呆呆地看着屋顶,不知在想什么。
佥都御史提醒道:“大宗伯,是不是要换卷子?”
毛澄回过神来,对身边两人说道:“不用了,搜卷干嘛,浪费时间。”
三人亦不再说,监考御史看着两位主考官把四百一十名确定通过的四书卷与五经卷一份份读过来,然后给它们排名次。
周诏也看到那份把“公”解释为“公室”的卷子,惊讶地说:“这名考生很有独到的见解,要不要给他排前面去?”
毛澄说道:“会试成绩又不影响殿试名次,你看看他的四书卷,随便排排就行了!”
之前,有很多考生的会试成绩百多名外,却在殿试中了状元。
这时会试拿一个会元只是好听,没有殿试优势。几十年后才默认会元一般都要成为殿试三鼎甲之一,最起码探花保底。
周诏与毛澄同乡,只是举人出身,属于来路不正的翰林院新人学士,他没有再说什么,两人在卷子上写好排位的数字后,毛澄唤来书吏,吩咐道:“拆去弥封,填写正榜,后天放榜。”
书吏们在贡院填写榜单时,被解放身心的十几名考官反正闲来无事,都过来看榜,找找里面有没有亲朋好友,门生弟子。
只要考生的名字出现在会试甲榜,虽然还只能叫中式举人,但是成为进士是百分百的。殿试只是排进士名次,并不会黜落任何中式举人。
毛澄、周诏、监考御史为首,十五名同考官在两边,轻松地在榜单上认一个一个人名。
“会元的名字叫李舜臣,怎么听起来像一个朝鲜人?”
“啊,我们江西人本科考生巨多,却中的不多!”
杨慎飞快地看下去,在第八十三名看到一个名字:杨植,礼经、凤阳县、中都锦衣卫、南京国子监、中榜!
这是怎么回事?杨慎大脑一片空白,不可思议地看着张潮说:“张前辈,他从我们手里过了!”
喜欢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