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中‘从明天起’的复沓句式,将希望与幻灭编织成双重奏,这是战后日本未曾有过的纯粹诗意”。——国民诗人谷川俊太郎。
“黑夜赋予眼睛的不仅是寻找光明的使命(《一代人》),更是对战争创伤的无声控诉,这首俳句般精炼的短诗,其力量不亚于广岛纪念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
“当孩子这名年轻诗人用‘黑色眼睛’解构意识形态桎梏时,日本的大部分诗人和仍在消费主义中沉睡。这两首诗足以唤醒我们的文学良知”——文艺评论家辻邦生。
……
一九七七年的日本文坛,正处于新生代与老一辈文人的交替阶段。
新生代的绝大部分诗人作家们,都因为日本的经济快速发展,过于优越的物质环境,使得他们的作品,充满着的都是浮华而又肤浅的思想。
由此一来,老一辈的那些作家和评论家们,对于整个日本的文坛,是充满着未来的担忧的。
这样繁荣的经济,对于所有的日本国民来说,无疑是一个盛世。
但对于日本的文坛来说,却无异于一场大灾难。
没有足够的苦难与挫折,是很难成就伟大的文学作品的。
纵观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可以留名青史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的人生低谷期成就的。
苦难促使人类思考与反省,文学的灵感种子,也只能在苦难的土壤当中,开出绚烂的花朵出来。
所以……
当一堆眼红海子名声大噪的日本文人们,在各大报刊上,发文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一代人》以及《伤痕》进行批判的时候。
日本文坛的几个大佬级别的文人,立马就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发表了评论,力挺海子到底。
嚯!
如此一来,可不得了呀!
不管是大江健三郎,还是谷川俊太郎,在日本的文坛上,都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这样的大师一开口,几乎可以说是一锤定音了。
其他的宵小之辈,哪怕再不满海子出名,却不得不承认,海子这一颗文坛的新星已然升起,得到了最权威的认证。
《新潮》、《群像》和《文学界》三本最顶级的文学杂志编辑部,更是对自己选出来的作品,寄予了非常大的希望。
之所以三家杂志,会摒弃前嫌,愿意一同发表这三篇作品。
一方面是不希望,如此重要的作品,被其他两个竞争者刊登,而自己没有刊登。
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对海子作品的重视,来提振日本文坛的信心与希望。
他们的编辑部主编,也都纷纷发文,呼吁日本的作家和诗人们,向海子这一颗文学界的新星学习。
多发表带有思想和精神的作品,而不要成天沉湎于物质上的挥霍与欲望,显得非常的肤浅和可笑。
……
“惠子,简直是太难以置信了。你看看,这两天的新闻和报纸,有关海子的部分,我都买来了。”
林同春拿着一大叠的报刊,走进了女儿小林惠子的办公室,啧啧嘴巴说道,“很难想象,林火旺这么一个中国人,他的作品,却能在日本文坛,引发如此轰动的效应。”
关于林火旺在国内文坛很火的轰动效应,林同春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他是万万没想到,自己女儿将林火旺的作品翻译到了日本,还能够得到如此高程度的认可。
这也完全颠覆了他对日本文坛的刻板印象,因为日本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开放,但是本质上比中国还要守旧和封建的社会。
不说别的,只要是纯粹日本人的会社公司当中,上下尊卑的等级是非常森严的。
有一个笑话就是,连层层上报的一些签字文件,签的字都要一层给一层鞠躬呢!
而且,日本的每一个领域,都属于一个非常严格控制的“圈子”,外人想要融入这个“圈子”当中,那是相当的困难的。
更不用说是林火旺这么一个外国人了,按照常理来说,他的作品在投稿的这一关,就会被日本的编辑给卡住了。
一看你是中国人,哪怕你的稿子质量再好,也会被先入为主的印象给拒绝掉。
“咦?不过,怎么有点奇怪,为什么这些报纸上,都称海子为日本文学界的新星呢?”
再仔细一看这些报刊杂志上的评论,林同春便有点古怪地问道。
小林惠子却是噗嗤一笑,说道:“爸爸!这是因为,我在投稿的时候,并没有说……海子是中国人呀!
是那些编辑们,以惯性的思维崛,都用日文投稿的,投稿地址也是东京的地址,必然是日本的作者呀!”
“哈哈哈哈……”
一听到女儿这伶俐的回答,林同春便大笑了起来,指着她说道,“你这是暗度陈仓啊!等这些日本的文人学者们,夸了老半天,到头来,发现夸的是一名中国人。
我真的很想看看,这些人的脸色会有多难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1977,开局女知青以身相许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1977,开局女知青以身相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